就在中美關稅休戰期即將結束之際,美方率先坐不住了,對比明顯的,則是中方的從容不迫,因此,已經能明顯能看出真正的贏家究竟是誰。
如今先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跳出來,說中美之間的關稅休戰日期,那是“具有靈活性”的,不必緊張,還說談判進展喜人。說得好像未來幾周,中美就能歡天喜地握手言和,但實際上,背后的玄機大有深意。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貝森特的言辭聽起來輕松,但背后的算盤復雜得很。他特意點出了希望盡快與中方會面,還提到可能在第三國見面。這不禁讓人思考,他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看起來,美國想要展示點誠意,給市場打一針強心劑。畢竟,中國這個全球頭部經濟體的市場份額,美國商人可一點也不想丟。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批準了英偉達向中國出口H20芯片的許可,也被視作是對中美談判“態勢良好”的一種佐證。特朗普政府將這視作談判的籌碼之一,試圖通過策略調整來緩解全球供應鏈的緊張情勢。但是,問題來了,即便有了這些動作,究竟能否順利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協議呢?
(英偉達H20芯片獲批銷往中國)
說回特朗普,他原本計劃在7月9日前“收割”一堆雙邊協議。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愿。美國國內政策的復雜性,國際社會的強硬態度,讓他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看看歐洲,立場算是比較明確:談成協議可以,但絕不能任由美方胡來。日本呢,笑臉相迎完,背地里卻在守住自己的農業利益,不打算讓步。加拿大更是甩出一句:“我們不是美國的提款機。”這番表態,可把特朗普給憋了個夠嗆。
甚至印度也不甘示弱,搬出了報復性關稅的威脅。特朗普想的是“一個接一個簽”,結果,卻是“一個接一個吃了盟友的閉門羹”。這樣的逆境,完全是他沒有預料到的。
(情況和特朗普預想的完全不同)
至于中美關稅談判,三個月前,特朗普給了一個充滿變數的“90天休戰期”,希望借此與中方達成某種共識,但事與愿違。眼看著休戰期將至,美方的壓力不減反增。
美聯儲降息的預期越來越強,美元雖然表面上表現強勁,市場的內在焦慮卻隱藏不住。美國制造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不斷下降的各項指數,令市場信心搖曳。
農業也是特朗普關注的焦點之一,他甚至考慮全面禁止中國買美國農地,還想收回已經售出的部分。他早就嚷嚷著,相關問題是“國家安全大問題”,如今看來,并非口號,而是真的要出手了。畢竟,明年11月份的中期選舉,他可不能失了選民的心。
面對如此局面,特朗普還能怎樣出招?
首先是升級貿易戰——關稅再翻倍。這一招是老套路了,可問題是,美國國內通脹已經承受不了更多漲價。企業重新布局供應鏈的代價也不小,而中國也在加速出口轉內銷和區域貿易,美方的“加稅殺傷力”正逐漸減弱。
(美國國內通脹問題嚴重)
還有可能動用的是貨幣戰或金融施壓,打壓人民幣匯率、封殺中資金融渠道。但人民幣在不斷國際化,離岸市場和跨境支付系統日益完善,加之美聯儲降息、美債自砸信譽,再玩金融戰,恐怕最后誰輸誰贏都不好說。
最后,科技領域的圍堵仍然是他的看家本領,試圖打壓中國的AI、芯片產業。但這幾年下來的效果并不如預期,反倒促使中國的科技產業鏈加速本土化,成為了成長的催化劑。
特朗普可謂是走到了一條棘手的路,而中方則有條不紊,并不急于回應美方的每一次“喊話”。這也許是因為,在談判桌上,我們有足夠的底氣。這種底氣的建立,不僅基于中國經濟的韌性,還有戰略上的清醒與從容。
展望未來,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會輕易塵埃落定,利益交織的背后,是雙方復雜而深遠的考量。回顧過去,每一次博弈,都伴隨著巨大的挑戰和變革。雖然前路模糊不清,但大概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談判主動權,還在被我們緊緊攥在手里,哪怕是休戰期快要結束,我們也能從容不迫的應對美方一切舉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