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仍聚焦于俄烏沖突的持久戰時,南海的暗流已然洶涌——菲律賓正以“捍衛主權”之名,在美國的戰略裹挾下,一步步逼近“代理人戰爭”的危險邊緣。從黃巖島到仁愛礁,從退役將領的公開警告到美軍基地的加速擴張,菲律賓是否正在復制烏克蘭的悲劇?中方又該如何未雨綢繆?
美國的“棋子”布局:南海成遏制中國新前線
美國的“印太戰略”始終將中國視為首要對手,而菲律賓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美國在南海遏制中國的關鍵“棋子”。自馬科斯上臺后,菲律賓的親美路線愈發激進:新增4個美軍基地(總數達9個),其中3個位于呂宋島(距中國臺灣僅400公里),1個位于巴拉望省的巴拉巴克島(距黃巖島僅240公里)。更值得警惕的是,馬科斯政府還允許美軍在巴拉望島西岸修建艦艇維修基地,直接服務于美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
馬科斯(資料圖)
美國的目的顯而易見——通過菲律賓攪亂南海局勢,既牽制中國精力,又為可能的臺海沖突預留“后手”。然而,菲律賓是否意識到,自己正淪為“炮灰”?
菲內部裂痕:退役將領的“清醒警告”
菲律賓并非鐵板一塊。7月14日,菲退役空軍少將羅密歐·波基斯在社交媒體發文質問:“我們到底贏了什么?”他直言“南海仲裁案”只是一紙空文,而美菲軍事合作的深化正將菲律賓推向“第二個烏克蘭”。波基斯的言論并非孤例——7月17日,菲武裝部隊發言人特立尼達雖怒斥其“危言聳聽”,卻也不得不承認“菲軍無意攻擊任何人”,并強調“所有防衛行動均立足主權維護”。
這種矛盾表態恰恰暴露了菲政府與軍方的深層分歧:軍方清楚與中國對抗的實力差距(中國海警21550艇、5009艇為百噸級,菲9701船噸位達2300噸),更不愿成為美國博弈的犧牲品。而馬科斯政府為迎合美國,不惜在仁愛礁、黃巖島等地頻繁挑釁,甚至計劃新增美軍基地,進一步激化矛盾。
南海(資料圖)
“烏克蘭化”風險:菲律賓的三重困境
若菲律賓繼續充當美國“代理人”,其結局可能比烏克蘭更慘烈。首先,實力差距懸殊。中國海警在南海的維權執法已形成完整體系,而菲方噸位最大的9701船(2300噸)仍遠遜于中國海警艇。一旦沖突升級,菲方“速戰速決”的幻想將被中方“區域拒止”能力徹底粉碎。
其次,外部援助有限。烏克蘭能堅持兩年依賴的是西方持續軍援,而美國對菲支持多為二手裝備(如退役巡邏艦),且附加政治條件。若中菲沖突爆發,美國是否會“協防”存疑——歷史上,美國對盟友的拋棄早有先例(如阿富汗)。
最后,國內民意覺醒。波基斯的言論引發廣泛共鳴,民眾已看清“親美路線”的代價:菲方挑釁導致中菲經貿受損(2024年貿易額同比下降8%),而美軍基地擴張更將本土安全置于險境。
南海(資料圖)
中方的應對:從克制到亮劍的平衡
面對菲方挑釁,中方始終秉持“克制”與“維權”并行的策略。王毅外長在東亞外長會上已明確揭露“南海仲裁案”的非法性,并強調中國與東盟國家正加快“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與此同時,中國海警在黃巖島、仁愛礁等地持續執法,7月15日菲9701船多次高速穿航中國海警艇船尾(最近僅百米),中方均以專業手段應對,既避免沖突升級,又堅定維護主權。
未來,中方需進一步強化“底線思維”:一方面,通過經濟手段(如限制對菲農產品進口)和政治施壓分化菲內部親美勢力;另一方面,加強南海軍事存在(如常態化巡航、聯合演習),向菲方傳遞“挑釁必反制”的明確信號。
結語:南海不是烏克蘭,菲律賓需“懸崖勒馬”
俄烏沖突的教訓足夠深刻——小國卷入大國博弈,終成“炮灰”。菲律賓若繼續被美國捆綁,其結局注定比烏克蘭更慘烈。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議,但絕不會容忍主權紅線被踐踏。菲律賓的唯一出路,是摒棄“選邊站隊”的短視,回歸合作共贏的正軌。否則,等待它的只能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