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下)
3.德國統一進程
德國問題是東歐各國政局變動中的特殊問題。東德的動蕩導致德國重新統一。
1989年9月匈牙利對東德游客開放西部邊界,一些東德居民由此經奧地利前往西德,引發東德局勢動蕩。10月初大批東德人涌入西德駐捷克斯洛伐克使館,東德當局被迫同意他們前往西德。10月7日東德國慶,柏林等地發生要求民主和改革的游行,前來參加慶?;顒拥母隊柊蛦谭蜥槍Π杭{克的強硬態度說,行動遲緩將受到生活的懲罰。此后,抗議活動加劇。18日昂納克被迫辭職,克倫茨繼任統一社會黨總書記,不久莫德羅出任部長會議主席。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強大的政治壓力,克倫茨不得不接受西德提出的用開放邊界換取援助的條件。11月9日東德全面開放西部邊界,幾天內數十萬東德人涌入西德,象征分裂的柏林墻后來被拆毀。月底組成包括反對派的聯合政府。12月修改憲法,刪去有關統一社會黨地位的內容。同月統一社會黨舉行特別代表大會,決定改稱統一社會黨一民主社會主義黨(后又改稱民主社會主義黨),宣布將實現民主;克倫茨下臺,居西被選為黨主席。1990年3月,根據各黨派圓桌會議協議舉行選舉,得到西德執政黨大力支持的德國聯盟獲多數。4月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德梅齊埃任總理,民社黨下野。
在東德局勢動蕩期間,西德總理科爾在11月28日提出"德國政策十點計劃",要求東德建立"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在此基礎上發展兩個德意志國家間的邦聯結構,最終建立聯邦國家制度。東德莫德羅政府最初拒絕該計劃,認為德國重新統一問題還提不上日程,但愿意考慮建立松散的邦聯。1990年2月莫德羅訪蘇后,轉而提出分四個階段實現統一的建議,主張統一后的德國成為中立國家。西德拒絕中立化的主張,并且表現出不急于商談統一問題的態度。4月東德成立基民盟為主的政府后,科爾立即加速推進統一進程。5月18日兩德簽訂《關于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條約》,規定自7月1日條約生效起,西德馬克成為兩德通用貨幣,東德實行私有化、實行市場經濟,在東德全面推行符合西德規范的社會政策。8月31日兩德簽訂《關于實現德國統一的條約》,即統一條約,規定1990年10月3日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方式實現德國統一。
由于德國在戰后的特殊政治地位,德國統一還有尚待解決的"外部問題",主要包括:統一后的德國與軍事聯盟的關系;德波邊界;四大國對整個德國和西柏林的權利與責任等。有關國家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蘇聯不希望看到德國統一,但面對不可阻遏的趨勢,在1990年初改變立場,同意德國在中立和非軍事化的前提下分階段統一。英國撒切爾政府對在歐洲大陸重新出現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持保留態度,認為這不利于英國發揮保持歐洲均勢的傳統作用。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類似的擔憂。
波蘭還堅決要求德國用法律形式確認二次大戰以后形成的德波邊界。美國和法國對德國統一持積極態度,并與西德一起堅持統一的德國留在西方聯盟內。1990年2月,在西德外長根舍的建議下,兩德和四大國開始舉行討論德國統一外部問題的外長會議,即所謂"2+5會議。經過數次會議和頻繁的磋商,蘇聯不得不再次退讓:承認統一的德國可以自主決定屬于哪個聯盟,即承認德國將成為北約成員;承諾蘇軍將撤離東德。西德同意裁軍40%,并向蘇聯提供撤軍所需的各項費用。1990年9月12日兩德和四大國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解決了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四大國同時結束在德國的權利和責任。這意味著戰后對德國的"占領狀態"正式結束,德國作為"戰敗國"應承擔的義務正式終結,戰后歐洲懸而未決的問題最終獲得解決。此后不久,德國與蘇聯簽訂建立睦鄰、伙伴和合作關系的條約,與波蘭簽訂確認既有邊界的條約。1994年原駐德蘇軍全部撤回俄羅斯,西方三大國軍隊撤離西柏林。
4.從蘇聯到獨聯體
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以后,蘇聯的國際地位和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從1990年至1991年上半年,蘇聯的國內局勢進一步演變,主要面臨政治、經濟和聯盟關系三方面的問題。
在政治方面。各種傾向的政治組織繼續發展,國內政治力量進一步分化和組合;蘇共黨內和社會上的意見分歧更加尖銳,出現了明顯的"激進派"和"保守派",他們日益公開地從不同的方向反對戈爾巴喬夫;蘇共的地位迅速下降,對國內局勢的控制能力逐漸削弱。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認為,蘇共不能永遠壟斷權力,多黨制在蘇聯事實上已經存在。3月舉行第三次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取消憲法中有關蘇共領導作用的條款,設立蘇聯總統職務并選舉戈爾巴喬夫為總統。這表明政權結構進一步加強,蘇聯最高權力的重心正式由蘇共中央轉移到國家權力機關。5月葉利欽當選為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標志著正在形成一個掌握重要地方政權的激進反對派中心,而中央政權的權威急劇下降。7月蘇共舉行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通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性聲明。大會期間,葉利欽等一批激進派人士退出蘇共,利加喬夫等一些保守派人士離開蘇共中央。在此前后,還有一些蘇共和蘇聯領導人離開領導層。這表明,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形成的、與其一同啟動并推進了變革進程的領導核心已經徹底分化。此后,大批各界人士陸續退出蘇共,蘇共的影響進一步下降;各種其他政治勢力顯著增強并日趨活躍;中央和各級地方權力機關的權威都被嚴重削弱,人們廣泛談論發生軍事政變的可能性;戈爾巴喬夫竭力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周旋,迅速喪失駕馭國內政局的能力。
在經濟方面。生產全面下降,通貨膨脹加劇,形勢日趨嚴峻。1990年上半年,戈爾巴喬夫提出建立"可調節的市場經濟";通過立法承認所有制形式的多樣性,結束了國有制的壟斷地位。然而,如何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問題并未解決。5月雷日科夫政府提出的5年內實現過渡的方案擱淺。7月經濟學家沙塔林和亞夫林斯基等人在葉利欽支持下提出在500天內實現過渡的激進方案。9月經濟學家阿甘別吉揚在戈爾巴喬夫支持下提出折中方案。10月最高蘇維埃通過工業企業逐步實現非國有化、商業等企業迅速實現私有化、建立混合經濟結構等原則,但仍未解決具體實施的問題,從1991年春季開始醞釀新的經濟變革方案。在戈爾巴喬夫認可下,亞夫林斯基與美國哈佛大學一批經濟學家一起提出名為"希望協定"的方案,內容是在西方國家的援助下,在幾年內分階段實現向市場經濟過渡。7月戈爾巴喬夫獲準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后與七國首腦會晤,并提出與希望協定類似的變革方案。西方國家對此表示贊賞,卻未承諾具體的援助。由于沒有制訂出得到廣泛擁護的經濟變革方案,各項經濟變革均無實際進展;原有經濟體制又因政局動蕩而迅速癱瘓,國家已無法控制經濟,生產下降和通貨膨脹的速度都不斷加快。不久,政治危機打斷了制訂經濟變革方案的進程。
在聯盟關系方面。民族地區的沖突加劇,要求獨立的呼聲日益強烈。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隨后也宣布獨立。戈爾巴喬夫對立陶宛采取強硬的經濟制裁措施,立陶宛被迫暫停執行獨立文件,但仍堅持獨立要求。葉利欽出任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后,強調俄羅斯在一切方面都將是獨立的,并宣布將為俄羅斯收回主權,使蘇聯中央政權控制國內進程的能力明顯削弱。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組織也表現出獨立傾向。在蘇共二十八大上,各加盟共和屆黨的第一書記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的當然委員,表明蘇共開始具有某種聯邦黨的性質。戈爾巴喬夫試圖通過制訂新的聯盟條約改變聯盟關系,在擴大各共和國權力的基礎上制止它們的獨立傾向。1990年11月公布新聯盟條約草案,規定除國防、外交和某些重要經濟部門仍由聯盟統一掌管外,其余主權均歸各共和國所有。然而,要求獨立的共和國對此并不滿意。1991年3月就聯盟問題舉行全民公決,多數人贊成保留聯盟和蘇聯國名。隨后,戈爾已喬夫與葉利欽等多數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協商,確定了新聯盟條約文本,規定大大增強各共和國的權力,大大削弱聯盟中央的權力,并將蘇聯國名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這將導致在維持聯盟的基礎上聯盟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他們還商定,將于8月20日開始簽署新聯盟條約。
8月19日,即預定簽署新聯盟條約的前一天,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以及總理、國防部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等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宣布接管國家權力,派軍隊進入莫斯科。戈爾巴喬夫被扣留在休假地并被宣布患病。他們的行動得到包括中央副總書記在內的一些蘇共負責人和一些蘇軍將領的支持,遭到許多地方負責人以及許多各界人士的反對。葉利欽成為反對力量的核心。21日,軍隊撤離莫斯科;戈爾巴喬夫恢復職權,返回莫斯科;事變策劃者被拘押。然而,事變結束后,戈爾巴喬夫徹底喪失了國內局勢的主導權,葉利欽的影響迅速上升。在強大的壓力下,戈爾巴喬夫在24日宣布辭去蘇共總書記職務,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地方黨組織自行決定其命運。29日最高蘇維埃決定暫停蘇共在蘇聯全境的活動。9月6日蘇聯承認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獨立。
1991年秋季,戈爾巴喬夫仍企圖在進一步擴大共和國權力的基礎上保持聯盟的存在,與若干共和國領導人擬訂了主權國家聯盟條約。12月1日,最重要的共和國之一烏克蘭舉行全民公決,絕大多數人贊成獨立。這是對聯盟的最后一擊。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共和國領導人在明斯克達成協議,決定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宣布"作為國際主體和地理政治實體的蘇聯正在喪失其存在"。21日,除彼羅的海沿岸三國和格魯吉亞外的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簽署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書,宣布蘇聯將停止存在。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停止作為蘇聯總統的活動。存在了69年的蘇聯正式解體。
在原蘇聯的范圍內出現了15個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獨立國家。它們是: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獨聯體成員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后來加入獨聯體。獨聯體設立國家元首會議和政府首腦會議等機構,以協調相互關系。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繼承了蘇聯的主要國際義務。蘇聯部署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戰略核力量分別由上述四國繼承,它們承諾履行蘇聯簽訂的核裁軍協議。蘇聯解體后產生的15個國家都以不同方式確立、鞏固和加強了它們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
盡管蘇聯從80年代末起就已無力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同美國抗衡,它的解體仍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在國際關系方面,這標志著以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冷戰為主要特征的世界格局走向終結的過程最后完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開始的歷史時期最終結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