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薦電影,今日推薦“拉貝日記”。如果沒有這部電影真不知道拉貝先生,感謝這部電影又讓我了解一位英雄。
說出一個選擇英系坦克的理由?似乎不太好找,自己使用過英系坦克,可惜只升到3級房。距離二戰中后期車型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不過初步印象非常不好,車型分化嚴重。跑得快沒防護,有防護跑不快。有大口徑火炮可惜炮管太短,雖然有優秀的穿甲彈,心里總是感覺打不穿德三坦克。可惜,這是二戰坦克,可不是戰后坦克。當遭遇“酋長”坦克,真是個麻煩的問題。
在“愛國者”公園的技術中心,咱們通過俄國作者參觀了很多車型。今天展出的正是該中心的一輛英國主戰坦克“酋長 Mk.5P”,這是 Mk.5 型的出口改進型,專為出口伊朗而設計。該坦克在兩伊戰爭(1980–1988年)期間被伊拉克軍隊繳獲,隨后被移交給蘇聯第38國家科研試驗裝甲車輛研究所(38 НИИБТ)用于研究。
1972年至1978年間,該型坦克向伊朗提供了多個改進版本,其中“Mk.5P”型號的交付數量達662輛。展出的這輛樣車于1974年在利茲市的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 Factory)生產。
FV4201“酋長”主戰坦克是為替代“百夫長”坦克而研發的,采用傳統布局,乘員為4人,動力艙位于車體尾部。車體前部縱向軸線上為駕駛艙,駕駛員戰斗時采取半躺姿態,這種布局有助于降低車體高度,并增大車體前上裝甲板(V形裝甲)的傾斜角度。
駕駛艙位于車體前部
在戰斗艙內,主炮右側是車長與炮手的位置,左側則是裝填手。動力艙(MTO)位于車體尾部,與戰斗艙之間由密封隔板隔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54.8噸,炮塔頂部高度為2470毫米,裝甲防護總內部空間為17.1立方米,其中6立方米為動力艙所占。
總體來看,蘇聯專家對該坦克乘員操作位置的人體工學設計評價較高(盡管對車長和裝填手的空間略有限制),尤其是對駕駛員半躺式布局的設計表示認可。
主武器為一門120毫米L11A5線膛坦克炮,安裝在炮塔正面的加厚部位,無炮盾保護。該炮配備了炮管抽氣系統,用于發射后排出殘留火藥氣體。炮管長度為55倍口徑,并覆蓋有獨特設計的隔熱護套。
這門火炮的優點包括:
- 反后坐裝置對稱分布在炮管兩側,使后坐動作平穩;
- 炮耳軸線與炮管軸線一致;
- 集成了后座緩沖裝置壓力監測;
- 裝有用于校正瞄準基線的準直系統;
- 炮管與炮閂之間采用快拆連接結構。
這類先進的技術設計,蘇聯主戰坦克直到1980年代才陸續采用。
將火炮安裝在炮塔前部無炮盾的方式,使炮塔正面被削弱的區域顯著減小。
圖片下方可見駕駛員艙口蓋板及已拆卸的觀察儀器。
靠近炮口位置,可看到用于炮手瞄準具校準系統的反射鏡支架。
彈藥基數為53發,采用分裝式藥包裝填系統,彈種包括穿甲脫殼穩定尾翼彈(APDS)、高爆反坦克彈(HESH)和煙霧彈。發射藥裝在可完全燃燒的絲質藥袋中,并儲存在由耐火材料制成的專用容器內。擊發時,使用引火管點燃裝藥,引火管通過炮閂下方自動送入。供彈機構內可儲存10根引火管。該炮由人工裝填,輔助以液壓機械式送彈機。實際射速為每分鐘6~7發,盡管英國方面曾宣稱更高的射速。
圖中展示了火藥包儲存容器。
圖為裝填手在其工作位置。
從左至右依次為:L31型穿甲高爆彈;下方是12.7毫米機槍子彈;接著是用于穿甲高爆彈和煙幕彈的L3型裝藥;L34型煙幕彈;其下為引信管;接著是用于穿甲尾翼穩定脫殼彈的L4型裝藥、L15A4型穿甲彈本體,以及7.62毫米機槍子彈。
由于采用了分裝藥包式裝填,在炮管內安裝了專門裝置,用于實現無彈殼的火藥燃氣密封。
120毫米穿甲尾翼穩定脫殼彈(APDS)L15A5
可旋轉的 L15A5 型脫殼穿甲彈帶有可分離式彈托,采用鎢合金彈芯,質量為 6.3 公斤。彈丸初速為 1356 米/秒;根據蘇聯評估方法,其穿甲能力為在60度傾斜裝甲上穿透130毫米,或在2000米距離上垂直穿透340–350毫米裝甲。該彈能在所有有效射程內擊穿蘇制 T-54/55/62 型坦克;對 T-72 “烏拉爾”型坦克可在 500–1000 米距離上構成威脅。
破甲榴彈(HESH)L31
L31 型破甲榴彈(HESH)具備可變形的彈頭,內裝可塑炸藥。彈丸命中裝甲結構后爆炸,會在目標背面形成裝甲碎片飛濺,對內部設備和乘員造成殺傷。這類彈藥對擁有整體鑄造裝甲的坦克(如一些蘇式坦克)尤其具有威脅。
在120毫米主炮安裝座左側的凸出部位,可見光學瞄準具的射口。
輔助武器
作為輔助武器,坦克配有一挺與主炮同軸的 7.62×51 毫米 L8A1 機槍。在車長指揮塔上安裝有 L37A1 高射機槍(同口徑),可遠程操控瞄準。兩挺機槍總共配備6000發子彈。在主炮的炮盾上方還設有一挺 12.7 毫米 L8A1 校射機槍,配有600發彈藥。
圖中炮盾上的蓋布遮住了與主炮同軸機槍的安裝口(右上角);而炮盾右側則是校射機槍的安裝位置。
高射機槍安裝于車長指揮塔上,該指揮塔上的觀測儀器已被拆除。
該坦克配備的是簡化版火控系統,這是出口型裝備常見的配置。主炮手的主要瞄準具為 AFV №39 Mk.1 —— 一種潛望式單目瞄準具,具有兩個光學觀察通道:一個為1倍放大,另一個為8倍放大。射擊時,瞄準具視野與火炮同步穩定(依附式穩定系統)。
夜間射擊時,主瞄準具需更換為夜視潛望式雙目瞄準鏡 AFV №L4A1(配電子倍增器),配合安裝在炮塔左側特殊防護罩內的紅外探照燈使用,夜視距離可達1000米。
炮手還配有一個輔助光學瞄具 AFV №70 Mk.1 —— 七倍放大倍率的鉸鏈式望遠鏡型瞄準器。
武器系統采用雙軸電機驅動的電控穩定系統,炮口俯仰角度范圍為 -10° 至 +20°,炮塔轉動速度為每秒 21~22 度。也可使用備用的手動瞄準機構。
距離測量方式采用12.7毫米校射機槍進行火力校正。炮手根據目測判斷目標距離與側向速度,然后在校射機槍的標尺上選擇對應的射擊點和偏差值,對準目標進行短點射,直到曳光彈軌跡穿過目標中心。若使用破甲榴彈(HESH)可直接開火;若使用脫殼穿甲彈(APDS),需再次瞄準,將APDS標尺上的刻度對準目標再進行射擊。
這一測距方式顯然存在較大誤差,影響射擊數據的精度,并延長首次和后續開火的準備時間。而且,多數情況下只能在靜止狀態下進行測距。
據蘇聯專家評估,根據射擊條件和所用彈種的不同,首次射擊準備時間需15至35秒不等,略高于蘇聯T-64A和T-72坦克的同類指標。
炮手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
使用脫殼穿甲彈(БПС)進行有效射擊的距離為:靜止射擊時為2500米,行進中射擊時為1200米(相比之下,T-72“烏拉爾”坦克的射程分別為2000米和1600米)。
坦克配備了指揮員的火控系統雙重控制功能。為此,使用了可更換的雙筒潛望式觀瞄儀AFV №37 Mk.4,具備1倍和10倍變焦倍率,并具有關聯穩定的視場。在夜間,會將其更換為帶電子圖像增強器(ЭОП)的主動夜視瞄準具,并與搜索探照燈協同使用。夜視距離為250米。指揮員可通過設置在車長指揮塔四周的9個潛望觀察裝置實現全周觀察。此外,指揮員艙蓋還可以固定在半開啟位置。坦克還配備了指揮員目標指示系統。眾所周知,蘇聯坦克并未配備火控系統的雙重控制功能。
圖中是炮手主瞄準具前部的防護罩。不幸的是,展示樣車上的所有觀察和瞄準設備都已被拆除。
在炮塔左側可見帶有防護罩的紅外探照燈。
7.62毫米機槍安裝在火炮炮管上方。
車長塔 或 車長指揮塔。
指揮員觀瞄裝置的安裝位置
“酋長”(Chieftain)坦克的車體與炮塔裝甲厚度相對較薄。其正面防護性能在20世紀60–70年代仍屬可接受水平,主要得益于裝甲板相對于垂直方向的大傾角。車體采用焊接結構,由鑄造與軋制裝甲構件組成。上前裝甲(ВЛД)為鑄造件,形狀復雜,傾斜角度為72度(蘇方數據為70度),根據蘇聯測試,其裝甲厚度為85毫米。
上前裝甲板(ВЛД):左下方可見一個矩形“補丁”,可能是為了評估裝甲厚度而進行切割后的覆蓋板。
下前裝甲板為中等硬度軋制裝甲,厚度76毫米,傾角45度。
在“下車體前裝甲”上也可見補丁延伸的部分。
車體兩側裝甲厚度為38毫米,配有4段式13毫米厚的鋁合金空心反累積裝甲板。車體尾部垂直裝甲板厚度為25.4毫米。車頂為25.4毫米厚的裝甲鋼板,底部裝甲厚度為16毫米。
炮塔為整體鑄造,形狀復雜,裝甲板傾角不等。炮塔前裝甲厚度為125毫米,傾角60度。側面裝甲從下往上逐漸變薄,厚度從195毫米減至125毫米,傾角35度。炮塔尾部垂直裝甲厚度為35毫米,頂部裝甲厚度前部為45毫米,后部為25.4毫米。根據蘇聯數據,炮塔與車體正面可抵擋100毫米 Д-10Т2С 火炮的3БМ8穿甲彈射擊(距離大于500米)及115毫米 У-5ТС 火炮的3БМ6穿甲彈(距離大于1600米);但面對125毫米 Д-81 火炮(如T-64A和T-72裝備)發射的穿甲彈,英國坦克在正面任何距離上(超過3000米)均可被擊穿。
炮塔前側(頰部)各安裝一具六管6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該坦克的一大特點是配有敵方主動紅外瞄具照射報警系統(RI-1紅外探照燈),由安裝在炮塔后部支架上的三個傳感器、信號處理單元與顯示器組成。該系統可探測蘇制紅外照明坦克的方向,最大探測距離達2000米。
設計亮點還包括:火炮彈藥存放布局合理,大多數發射藥被安置在炮塔旋轉基座下方的耐火材料容器中;燃油箱采用合成橡膠制造,安置于車體尾部履帶上方側艙的裝甲隔艙內。
**動力艙(МТО)**配有手動控制的滅火系統,乘員艙使用5具二氧化碳滅火器。
炮塔側面煙幕彈發射器安裝圖。
該坦克裝備一臺 Leyland L60 Mk.8A 型6缸雙沖程多燃料柴油發動機,垂直對置液冷活塞設計,功率750馬力。主發動機左側安裝有一臺30馬力的兩沖程柴油輔助動力單元,帶液壓起動機。
該動力系統在服役初期存在一些與蘇制T-64坦克相似的問題,如:易過熱、可靠性差、對技術維護與油料質量要求高等。有些專家認為“酋長”的發動機問題甚至比T-64更嚴重。
發動機與TN12機械變速箱集成在一體式動力模塊中,TN12包括:干式離心主離合器、行星齒輪變速箱(6前進、2倒退檔)、帶兩個行星齒輪組的簡易差速器。該動力模塊可在野戰條件下30分鐘內更換。蘇聯專家在研究中認為其優點包括:配備輔助發動機、管線快速連接裝置、部分部件便于維修,以及腳踏換擋裝置等。但總體機動性仍保持在60年代水平。單位功率為13.7馬力/噸(相比T-64A與T-72為18~19馬力/噸),公路極速48公里/小時(蘇聯測試數據為42公里/小時),公路續航為300公里(蘇方實測為275公里)。
底盤部分由每側6個雙輪緣橡膠負重輪組成,另有3個托輪、前置張緊輪與可更換齒圈的主動輪,履帶帶有橡膠墊塊和金屬鉸接銷。張緊裝置采用曲柄-蝸桿式。懸掛系統為彈簧平衡桿式結構,每側設有3個支架,每個支架配2個負重輪,內部裝有螺旋圓柱彈簧。前部支架安裝了活塞式液壓減震器。負重輪動態行程為159毫米,遠小于T-64A與T-72。
總體而言,蘇聯專家僅認可該坦克部分結構設計(研究時間為1982-1983年),其整體水平已難稱為“現代化”。但它對仍大量裝備于蘇軍和友軍的T-54/55/62等中型坦克構成現實威脅。值得注意的是,所研究的是簡化出口版。英國軍隊裝備的“酋長”坦克在70-80年代經歷了多次升級,包括:
- 配備激光測距儀和彈道計算機的火控系統,從80年代中期開始加裝TOGS熱成像瞄準具,在夜戰與復雜氣象條件下射程優于蘇聯坦克;
- 裝備L23A1穿甲彈,有效對抗T-64/T-72/T-80早期型號;
- 加裝“STiLLBREW”附加裝甲系統,由多層鋼板與橡膠夾層構成,安裝于炮塔頰部,能抵御115毫米穿甲彈,并顯著縮短125毫米早期穿甲彈的擊穿距離。
這些改進大幅提高了該車的戰術技術水平,使其得以服役至90年代中期。
Leyland“利蘭”L60柴油機結構圖。
資料來源:
- А. С. Баранов, А. П. Кондратьев. 《英國“酋長”坦克》——《國防技術通報》文章選輯,1983年。
- Б. С. Сафонов, В. И. Мураховский《主戰坦克》——莫斯科:“軍火出版社”,199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