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凌晨,東京皇宮地下掩體彌漫著嗆人的煙霧。陸軍大臣阿南惟幾一拳砸在桌上:“兩顆原子彈摧毀了城市,但武士道精神永存!我們還能在本土決戰......”
話音未落,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沖進會議室,手中電報簌簌發抖:“關東軍急電!百萬蘇軍突破滿洲防線,坦克集群正撲向新京!”
室內死一般寂靜,連最狂熱的主戰派都面如死灰。
就在美軍原子彈爆炸后,日本高層仍在爭論是否繼續作戰,但蘇聯參戰的消息傳來后,整個決策層瞬間集體沉默。
廣島在1945年8月6日8時15分迎來了“小男孩”,射性塵?;\罩百公里。三天后,“胖子”在長崎上空綻放死亡之花,再奪七萬生靈。
人類首次見識到核武器的毀滅力量,全世界都認為日本該投降了。
首相鈴木貫太郎在御前會議冷靜得可怕:“敵方使用新武器雖使戰爭更難持續,但此刻接受條件將錯失良機?!标戃妳⒅\本部更狂妄:“原子彈威力可承受!用鮮血換取談判籌碼!”
《朝日新聞》社論繼續鼓動民眾“誓死抵抗”,軍方嚴密封鎖核爆實情。
美國計劃用原子彈在三天內逼降日本的設想徹底落空,海軍將領暗地主張停戰,陸軍卻加緊部署“本土決戰”,甚至喊出“一億玉碎”口號。
可見,當年日本投降不是一顆炸彈的事。
有學者翻出當年的資料,直言壓垮昭和天皇意志的,不是廣島和長崎的蘑菇云,而是蘇聯的宣戰書。
1945年8月8日23時,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日本大使佐藤尚武被緊急召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面無表情地宣讀:“自8月9日零時起,蘇聯與日本處于戰爭狀態。”
宣戰書生效前一小時,遠東蘇軍總司令部下達攻擊令。
5500輛坦克碾過興安嶺,3700架戰機撕破夜空,150萬蘇軍從東、西、北三線突入中國東北。關東軍司令部清晨6時失去聯絡,奉天、長春等11個戰略要地傍晚即告失守。
日本原計劃以東北作為談判籌碼,甚至將最后希望寄托于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的調停。
當蘇軍坦克出現在滿洲平原時,東京大本營的地圖突然被撕開巨大缺口——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接連告急。
參謀本部匿名高官在《日本經濟新聞》哀嘆:“若蘇軍南下本土,我軍將無任何應對能力?!痹浗袊獭坝袼椤钡年戃娛?,默默撤銷了東京防御工事建設計劃。
1945年7月26日,柏林近郊塞西林霍夫宮。當杜魯門將《波茨坦公告》文本遞給斯大林時,蘇聯領袖婉拒簽字:“我與日本尚有中立條約。”
這份由美、英、中三國署名的最后通牒傳至東京,首相鈴木貫太郎輕蔑宣稱:“此乃開羅宣言翻版,無甚價值,唯有置之不理。”
公告第八條成為日本軍部的噩夢,“日本主權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定小島”。這意味著必須吐出從甲午戰爭起掠奪的所有領土。
更致命的是第十條:“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戰犯必受嚴懲”。
對于幻想保全“皇國體制”的統治集團,這無異于死刑判決書。
轉折發生在8月8日,蘇聯突然宣布加入公告并同步對日宣戰。
當《朝日新聞》次日頭版刊出公告全文及蘇軍進攻消息時,日本國民才驚覺:最后的退路已被切斷。
1945年8月10日凌晨,御前會議氣氛肅殺。
外相東鄉茂德疾呼:“蘇聯參戰斷絕本土退路!唯有接受公告!”海軍支持投降,陸軍仍要“本土決戰”。
僵持中,昭和天皇顫抖著摸出紙條:“朕同意東鄉案,以不變更天皇統治大權為條件接受公告?!?/p>
這個“附帶條件”實則美國預留的生路。
起草公告的美國副國務卿格魯是前駐日大使,他力排眾議:“廢除天皇制將致日軍死戰,美軍或增百萬傷亡!”
所以當日本駐瑞士公使加瀨俊一對比《波茨坦公告》與對德《克里米亞宣言》后,狂喜地發現:“公告未提廢除天皇制!美國在給我們活路!”
8月15日《終戰詔書》廣播時,通篇不見“投降”二字。
天皇強調“為保民族命脈終止戰事”,四次提及“蘇聯參戰致局勢劇變”,對原子彈僅稱“新型炸彈”。
這種刻意淡化核爆、突出蘇聯威脅的表述,實為保全皇室顏面。
若承認敗于人民革命,天皇制合法性將徹底崩塌。
當蘇軍坦克在東北平原馳騁時,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正向日軍發起最后攻勢。
十四年抗戰中,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70%以上兵力。
羅斯福曾對兒子坦言:“沒有中國,日軍會撲向澳洲、占領印度,直搗中東!”
戰后日本教科書稱“在美蘇壓力下無奈終戰”,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三光政策等暴行被輕描淡寫。
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3500萬傷亡的中國軍民,在西方敘事中淪為模糊背景板。裕仁天皇在詔書里四次提到“蘇聯參戰”,卻只把原子彈稱為“新型炸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