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是河流中水流突然垂直跌落的地形,在地理高考中屬于流水地貌和內外力作用的重要考點。
瀑布成因公式:瀑布=陡坎+流水
一、核心成因:差異侵蝕(最普遍)
1. 巖性差異
(1)軟硬巖層交替:河流流經地區若存在軟巖(如頁巖、泥巖)和硬巖(如花崗巖、玄武巖、砂巖)相間分布的地層,軟巖易被流水侵蝕下切,硬巖抗侵蝕能力強,導致河床出現陡坎,形成瀑布。
(2)典型實例
①黃果樹瀑布(貴州):水流侵蝕石灰巖與較軟的頁巖層,形成階梯狀跌水。
②尼亞加拉瀑布(北美):由硬質的白云巖覆蓋軟質頁巖構成,頁巖被掏空導致白云巖崩塌后退。
2. 構造抬升加劇下切
若地殼抬升(如造山運動),河流下切侵蝕增強,若抬升區存在巖性差異,更易形成瀑布。
二、構造運動直接形成
1. 斷層作用
(1)地殼斷裂使兩側巖塊發生垂直位移,形成陡崖,河流流經此處即形成瀑布。
(2)實例
①廬山瀑布群(江西):多沿斷層發育。
②非洲東非大裂谷瀑布(如魯文佐里山脈瀑布)。
2. 火山活動
(1)熔巖流或火山碎屑巖堵塞河道,形成熔巖壩,河水溢出形成瀑布(如吉林長白山瀑布)。
(2)火山口湖溢流也可形成瀑布(如鏡泊湖吊水樓瀑布)。
三、其他特殊成因
1. 冰川作用
①冰斗湖溢流:冰川消退后,冰斗湖積水溢出形成懸谷瀑布(如挪威峽灣瀑布)。
②冰川侵蝕差異:冰川塑造U形谷,支流匯入主谷時因高差形成懸瀑。
2. 喀斯特作用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被溶蝕,地下河塌陷或改道,形成地表瀑布(如廣西德天瀑布)。
3. 河流襲奪
襲奪河下切侵蝕更強,在襲奪點形成裂點(瀑布),如云南虎跳峽瀑布。
4. 人為建造
水壩工程形成人工瀑布(非自然成因,但可能作為對比考點)。
四、瀑布的演化與消亡
1.后退機制:水流沖擊瀑布下方形成水潭,掏空軟巖導致硬巖崩塌,瀑布向上游后退(如尼亞加拉瀑布每年后退約0.3米)。
2.消亡過程:持續后退使陡坎變緩,最終退化為急流或消失。
五、高考答題關鍵點
1. 明確主導成因:先判斷是巖性差異、斷層、冰川還是其他因素。
2. 結合內外力:強調內力(構造抬升/斷層)奠定基礎,外力(流水侵蝕/冰川)塑造細節。
3. 動態分析:指出瀑布會因侵蝕而后退,最終消亡。
4. 典型舉例:聯系教材或著名案例(如黃果樹、尼亞加拉)增強說服力。
示例答案模板:瀑布成因主要為河流流經地區的巖性差異。軟巖層被流水快速下切侵蝕,而硬巖層抗侵蝕能力強,形成陡坎;伴隨地殼抬升,河流下切加劇,進一步形成高差。此外,斷層活動可直接造成斷崖形成瀑布,冰川或喀斯特作用也可塑造特殊瀑布。瀑布會因水流掏蝕基巖而逐漸后退,最終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