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白宮官網消息,特朗普近日宣布對購買俄能源國家實施“二級制裁”。這一決定直接將印度推向風口浪尖。
特朗普(資料圖)
印度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有著長期積累的矛盾。特朗普執政時期,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印度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鋼鐵和鋁制品加征關稅,稅率分別提升至25%和10%。當時印度為避免貿易戰升級,暫時擱置了對美國摩托車、杏仁等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的計劃,期望通過協商達成雙邊貿易協議。但雙方在核心訴求上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美國要求印度開放乳制品和醫療設備市場,印度則希望美國取消對其普惠制關稅待遇的限制,同時在數字服務稅征收標準上存在分歧。這些未解決的問題像一顆顆定時炸彈,為此次因能源問題引發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印度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從未因外部壓力而動搖。自沖突爆發以來,盡管美國和歐洲多國多次施壓,要求印度加入譴責俄羅斯的陣營,印度卻始終堅持中立態度。從數據來看,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呈現大幅增長態勢,在沖突爆發前,俄羅斯原油在印度進口總量中的占比不足1%,而目前這一比例已攀升至20%以上。
莫迪政府在面對威脅時展現出了強硬的反制姿態。印度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態,各國的能源采購決策應基于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經濟利益,任何將能源問題政治化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發言中還隱晦指出,美國自身在能源采購上存在“雙重標準”——美國一方面允許歐洲部分國家繼續進口俄羅斯能源,另一方面卻對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施加制裁壓力。更具深意的是,印度國家安全顧問近期與中俄相關官員舉行了視頻會議,討論加強三方在能源、糧食安全等領域的合作,這被外界解讀為印度在向美國釋放信號:若美國堅持實施制裁,印度將尋求更緊密的中俄印合作機制,以對沖風險。
貿易(資料圖)
印度敢于對美國采取反制措施,是基于多方面的現實利益考量。能源安全是印度經濟的生命線,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國,80%以上的原油依賴進口,穩定且價格合理的能源供應直接關系到國內工業生產和民生穩定。按照當前的進口規模,從俄羅斯進口低價原油每年能為印度減少約40億美元的支出,這對于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的印度來說至關重要。在國際地位方面,印度一直以新興大國自居,渴望在全球治理中擁有更多話語權,而屈從于美國的制裁威脅,將削弱其在國際社會中的自主形象。從國內政治來看,莫迪領導的人民黨在2024年大選中需要爭取選民支持,維護國家利益、抵制外部壓力的強硬態度,能有效提升其在民眾中的支持率。
美印關系因這場沖突進入了新的轉折點。美國將印度視為推行“印太戰略”的核心伙伴之一,過去幾年通過向印度出售F-16戰斗機、MQ-9無人機等先進武器,深化雙方軍事合作,期望印度能在地區安全事務中配合美國的戰略部署。但印度此次的反制行為,讓美國的“印太戰略”遭遇挫折——如果無法讓印度在對俄政策上妥協,美國在亞太地區遏制俄羅斯影響力的計劃將難以推進。印度則在保持與美國合作的同時,更明確地劃清了自身利益的紅線,未來在涉及能源、軍事等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可能會更堅決地拒絕美國的不合理要求。
莫迪(資料圖)
雙方在貿易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博弈可能進一步升級。在貿易方面,美國可能會重啟對印度數字服務稅的調查,以“不公平貿易”為由對印度的IT服務、紡織品等優勢產業加征關稅;印度則可能恢復對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的報復性關稅,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在地緣政治上,印度可能會繼續深化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比如加快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交付進程,而美國為了拉攏印度,可能會在一些非核心問題上做出讓步,比如放寬對印度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這種既對抗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將成為未來美印互動的主要特征。
國際社會對美印之間的較量高度關注。對于巴西、南非等其他新興經濟體來說,印度的應對方式為它們提供了參考——在面對大國施壓時,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和保持外交靈活性之間找到平衡。如果美國的“二級制裁”最終因印度的反制而未能有效實施,將削弱美國在全球經濟領域的威懾力,其他國家可能會更敢于抵制美國的單邊制裁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