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樓市持續向好,服務模式創新成為提升交易效率的關鍵。在申城一二手房成交創近年同期新高、市場活力穩步釋放的背景下,上海鏈家日前試點并推廣“房客分離”服務模式,通過經紀人專業化分工,為買賣雙方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服務,以適配日益多元的購房需求。
樓市回暖奠定基礎 服務升級需求凸顯
2025年上半年,上海樓市交出亮眼成績單。據上海鏈家研究院數據,全市一、二手住房累計成交131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其中二手房成交11.6萬套,同比增幅達24%,創2022年以來同期新高。從月度表現看,“金三銀四”呈現顯著“小陽春”,3月二手房成交2.67萬套,為2021年3月以來單月最高,5-6月亦保持在1.5萬套榮枯線以上的平穩水平。
價格方面,市場呈現“穩中有升”態勢:自去年“滬七條”實施后,二手房價格指數累計上漲1.3%,新房價格指數上半年環比累計上漲2.7%。結構性特征尤為突出,300萬-500萬元剛需盤與1000萬元以上改善盤交易活躍,144平方米以上大戶型成交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7%,陸家嘴、新天地等核心區域次新房價格保持堅挺,顯示出市場對高品質房源的旺盛需求。
上海鏈家研究院負責人李根表示,當前市場已從“政策驅動”轉向“內生動力支撐”,尤其改善型需求占比提升,對經紀服務的專業性、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購房者不僅關注房源信息的真實性,更期待精準匹配與高效溝通;業主則希望房源得到精細化維護,縮短成交周期。”這一背景下,“房客分離”模式的推廣成為行業服務升級的重要探索。
“房客分離”模式落地 專業化分工破解傳統痛點
所謂“房客分離”,即經紀人明確劃分為房源端與客源端兩大序列:M序列(店經理)默認負責房源端,專注于房源實勘、價格動態跟蹤、業主需求響應等維護工作;A序列(經紀人)聚焦客源端,提供購房咨詢、帶看匹配、交易流程協助等服務。若需跨序列切換,需滿足單量標準并通過競聘或申請,確保分工的穩定性與專業性。
相較于傳統“一人服務雙方”的模式,新機制通過三大調整提升服務質量:一是房源端經紀人完全脫離獲客環節,集中精力深耕房源維護,例如對核心區域次新房增加實勘頻率,實時更新房屋狀態;二是通過績效調整(成交占比從45%提升至53%),引導經紀人重視業主服務,縮短房源掛牌至成交的周期;三是客源端經紀人可更專注分析客戶需求,結合市場數據(如300萬-500萬元剛需盤、1000萬元以上改善盤的成交特征)提供精準匹配建議。
“過去帶看時既要兼顧業主報價預期,又要平衡客戶心理價位,難免顧此失彼。”一位切換至客源端的經紀人汪先生表示,分工后能更專注傾聽客戶對戶型、學區、通勤的具體需求,結合鏈家數據庫快速篩選適配房源,帶看效率提升約30%。而房源端經紀人張小姐則反饋,對業主的溝通周期從每周1次縮短至每3天1次,能及時捕捉價格調整信號,推動房源“以價換量”或“優質優價”成交。
適配市場多元需求 助力交易效率提升
從當前市場反饋看,“房客分離”模式與上海樓市的結構性特征高度契合。對于總價1000萬元以上的改善型交易,房源端經紀人可深度挖掘房屋附加值(如裝修品質、社區配套),形成詳細的“房源檔案”;客源端經紀人則針對客戶的決策邏輯,提供政策解讀(如“滬七條”后稅費測算)、資金規劃等增值服務,促進交易達成。
而在300萬-500萬元的剛需市場,分工帶來的“信息透明”更受青睞。剛需客戶普遍關注房源真實性與性價比,客源端經紀人可依托房源端提供的“歷史成交對比”等數據,消除客戶顧慮;業主則能通過房源端經紀人獲取同小區實時成交數據,合理定價,避免“盲目掛牌”導致的成交周期過長。
上海鏈家線上運營部負責人李玉玉表示,隨著模式試點范圍擴大,將進一步通過技術工具優化兩端協作,例如上線“房源-客源”智能匹配系統,實現信息實時同步。在樓市持續回暖的背景下,專業化分工不僅能提升單個交易的效率,更將推動行業從“信息中介”向“服務中介”轉型,為購房者與業主創造更透明、高效的交易環境。
原標題:《申城中介試點“房客分離”模式,以專業分工適配樓市回暖新需求》
欄目編輯:楊碩 題圖來源:周馨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