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計算機創新學院的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在社區活動中為居民修好了十幾臺電腦;上海體育大學的學生,走進社區手把手地教老人們規范“八段錦”的每一個動作,解決了大家“想學又學不標準”的困擾……這個暑期,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試點推出大學生公益“社群官”計劃,探索“社工+志愿”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模式——這是楊浦區推動志愿服務參與主體多元化,提升民生服務能級的創新舉措。
當下,楊浦正聚焦多元參與、城市安全、機制賦能三方面,持續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探索城市治理的柔性方程式。
在大學生公益“社群官”行動中,大學生們從“志愿者”轉變為“社群官”,在專業社工的引路下,踴躍成為社區興趣小組的發起人,組建起智能應用、健康養生、讀書攝影等興趣社群,幫助社區培育志愿團隊和治理力量。
在楊浦,越來越多的群體加入志愿服務,成為發揮正能量的關鍵人群。夏日開展的暖“新”行動中,商圈、社區等場所精心建設“友好場景”,為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送去清涼補給、健康問診等關懷服務。四平路街道等舉辦騎手親子夏令營、課后服務等活動,給予新就業群體家庭細致入微的關心:孩子們用一張手繪“納涼地圖”為騎手標注清涼補給點,完成從“被服務”到“共服務”的角色轉換;社區媽媽組織“小燕家”暑期托管,志愿者們輪流值守陪伴,替騎手父母補上“空檔一小時”。外賣小哥們也順手當起“移動情報員”,把路上發現的安全隱患、獨居老人的需求即時回傳,為基層治理開辟了一條“即時通道”。
多元參與離不開廣泛動員,楊浦區打造“楊浦暖流”志愿服務品牌,拓展參與渠道,在媒體推出專欄推介志愿共創項目、展現志愿者故事、發布《“尋跡人民城市”講述志愿服務參與指引》等,閱讀量突破103萬人次。
通過“社工+志愿”的黏合,楊浦區把志愿力量引入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前端治理,進一步織密了城市安全網絡。今年,一支“專業志愿者+社區志愿者”組成的隊伍深入楊浦社區開展燃氣安全排查專項行動,專業志愿者負責技術診斷,社區志愿者則發揮“人熟、地熟”的優勢,上門溝通,截至6月底,僅首輪試點已上門近2600戶,及時整改了45個安全隱患。在定海路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巧妙整合“平安365”智能監測技術和“老小孩”志愿服務隊的溫情陪伴,構建起“技術監測+服務響應+社會協同”的立體防護網,確保高齡獨居老人生活安寧無憂。在楊浦濱江,善馨志愿服務團隊從年初到7月底開展了56次巡視值守,總里程超過250公里。同時“為愛上色”急救科普宣講已舉辦近50場,讓上千名市民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楊浦的志愿者們正共同編織起一張覆蓋城市公共空間的安全守護網絡。
志愿服務助力城市治理,離不開機制保障。楊浦區健全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整合56家委辦、街道等成員單位,形成各部門聯動高效的良好工作格局。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負責統籌指導,各專業部門組建領域內的志愿服務總隊,各街道則負責凝聚社區力量,共同構成縱向貫通市、區、街道,橫向聯通各部門、各行業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楊浦區還成立了全市首家區級志愿服務“賦能工作室”,為志愿服務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正在楊浦全區推廣的“楊浦暖流·鄰里守望”社區志愿服務行動,是推動專業志愿服務更好匯聚到社區一線的創新機制。楊浦各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負責梳理兩份清單:一份是“項目清單”,將轄區內所有志愿服務項目名稱、內容、團隊、服務時間等信息表單化,讓社區資源“家底清”;一份是“參與清單”,詳細列出項目所需的志愿者崗位和資源,讓社會力量可以按圖索驥、精準對接。這種模式如同一個“項目眾籌平臺”,將群眾的“需求側”與志愿者的“供給側”有效連接,推動志愿服務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同時,楊浦積極完善典型選樹、“志愿賦能”系列活動,目前已選樹30余個區社區志愿服務優秀項目,通過集中服務、交流展示、典型帶動等方式激勵更多市民關心社區、投身志愿。
近日,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出臺《關于健全新時代上海志愿服務體系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了多元主體參與、隊伍體系建設、數字賦能以及強化保障合力等內容。記者從楊浦區委社會工作部了解到,楊浦將以此為契機,持續完善“志愿楊浦”工作體系,健全全面參與的志愿服務動員體系、精準高效的志愿服務供給體系、充滿活力的志愿服務隊伍組織體系、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堅實有力的志愿服務支持保障體系,逐步構建覆蓋全面、協同高效的“暖流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