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社區書院推出了“尋找失落的遠東第一博物館”科普課堂,為青少年開啟了一場跨越百年的科學與文明對話。
課堂上,老師以泛黃的檔案照片為引,將孩子們的視線帶回19世紀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重現了這座中國近代首家系統化自然博物館的輝煌往昔。從長江流域的珍稀鳥類到華南地區的特有植物,從礦物標本到古生物化石,徐家匯博物院當年的豐富收藏曾令歐洲學界驚嘆,榮膺“遠東第一”美譽。
科普課堂現場
一組組復刻的標本圖鑒令學生們屏息凝神。這些珍貴藏品不僅是自然的見證者,更承載著早期學者踏遍山河的探索精神。從保存生物形態的科學價值,到記錄生態變遷的歷史意義,再到喚醒公眾保護意識的現實作用,標本制作這門古老技藝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活動中最引人入勝的環節莫過于蝴蝶標本制作體驗。 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展開蝶翅,用特制鑷子調整觸角的弧度,將展翅板上的生靈定格成永恒。“每片標本都是大地寫給人類的信箋。” 在講解制作意義時,老師的比喻讓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生動而富有詩意。
蝴蝶標本制作體驗
在活動尾聲,一位少年在自己制作的蝴蝶標本盒上寫下:“讓所有美麗都不必成為標本。” 這句稚嫩卻深刻的感悟,正是這場跨越百年的科普課堂最動人的回響。
記者:李夢婷
編輯:羅時珎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