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剛剛發出一周,現實就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20多個國家收到加稅通知函后,竟然沒有一個國家愿意來談判,連之前還在頻繁交涉的日本、韓國、印度都選擇了集體沉默,甚至有的國家選擇了硬剛和加速“去美化”進程。
現在全球似乎都在向美國說"不"。
各國集體無視關稅威脅
特朗普這次的關稅攻勢可謂來勢洶洶。
從7日正式向20多國發函加稅,到10日通知對剩余100多個國家征收15%-20%關稅,美方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姿態。按照特朗普的設想,各國應該會像以往一樣乖乖跑來華盛頓談判,然后在美國的壓力下做出讓步。
然而現實卻讓特朗普大跌眼鏡。一周過去了,不僅沒有任何國家主動要求談判,就連之前還在積極交涉的日本、韓國、印度也突然失聲了,仿佛從來沒有收到過美國的關稅通知一樣。這種集體"裝聾作啞"的態度,讓美國政府措手不及。
作為南美最大經濟體,巴西不僅直接退回了加稅通知函,還召來美國代辦進行責問,明確警告"美國加多少,巴西就跟多少"。
巴西的底氣來源于兩個關鍵因素:美國對巴西存在貿易順差,美國企業大量依賴巴西的鐵礦石、大豆等原材料;巴西近年來已經成功實現了貿易伙伴多元化,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大幅下降。
面對巴西的強硬回應,特朗普出人意料地保持了克制,沒有像之前威脅的那樣進行"報復性加稅"。這一反常表現暴露了美國關稅政策的虛張聲勢本質。
要知道,特朗普此前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誰敢報復美國關稅,必然得到加稅報復",但當真有國家硬剛時,美國卻選擇了沉默。
距離8月1日關稅生效只剩十幾天,即使美國每天談成一個國家,在時間上也已經來不及了。各國似乎都在等著看特朗普到了截止日期還能玩出什么新花樣。
美國對華突襲式示好
就在關稅政策遭遇集體抵制的關鍵時刻,美國突然對中國展開了"突襲式示好"。
發函后美方第一時間就要求約談中國,商務部長貝森特公開證實了這一談判請求。緊接著,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專程出席了本與美國無關的東盟峰會,主動尋求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晤機會。
會晤結束后,魯比奧還特意替特朗普傳話,聲稱"他和中國的關系很不錯,希望可以盡快訪問中國"。短短一周內,特朗普兩次對中國表達善意,這種反常表現背后隱藏著深層的戰略考量。
美國的如意算盤很明顯:通過緩和對華關系,避免在多條戰線上同時作戰,集中火力對付歐盟等其他經濟體。
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反映出美國在面對全球集體抵制時的無奈和焦慮。特朗普希望先穩住中國,然后在8月1日對其他國家開始"單挑"式的關稅征收。
然而,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很難取得預期效果。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早已不是可以隨意拉攏和施壓的對象。美國的示好姿態更像是一種戰術性調整,而非戰略性轉變。
歐盟加速脫美進程
就在特朗普忙著對中國示好時,第一個噩耗傳來了:歐盟正在加速"脫美"進程。
為了避免歐盟的激烈反抗,特朗普已經將對歐關稅從50%降至30%,試圖在"可接受"范圍內施壓。然而歐盟的回應卻讓美國大吃一驚。
歐盟官方宣布與印度尼西亞就推進自由貿易協定達成政治協議,這標志著歐盟戰略方向的重大轉移。
印尼不僅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還是金磚機制的重要成員國。歐盟選擇在這個時候與印尼簽署協議,明顯是在向美國發出信號:我們有自己的選擇。
這并非歐盟一時沖動的決定。早在2024年12月,歐盟就與擁有7億多人口的南方共同市場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已進入批準階段。
今年3月,歐洲自貿聯盟又與泰國簽署了自貿協定。短時間內如此密集的貿易協定簽署,充分說明歐盟已經制定了系統性的"去美國化"戰略。
歐盟的離心力源于兩大歷史創傷。首先是"能源綁架":在俄烏沖突最嚴重的2022年,美國趁著歐洲能源危機高價出售液化天然氣,不僅沒有提供盟友應有的支持,反而大發戰爭財。
其次是"產業吸血":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通過巨額補貼吸走了大量歐洲企業,特別是在制藥和汽車等關鍵產業。
對美國企業來說,歐盟的多元化布局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損失。美國的農產品和能源出口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而歐洲市場的重要性將不斷下降。
美國的印太戰略遭重創
第二個噩耗緊隨而至:印度外長蘇杰生宣布將出席中國舉辦的峰會,并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印巴關系惡化后印度高層首次訪華,標志著中印關系的顯著緩解。
印度的轉向并非偶然。特朗普此前曾試圖說服莫迪對中國產品加稅,作為美國關稅戰略的重要一環。然而,就在關鍵時刻,印度外長卻選擇了訪華,這無疑是對美國算盤的當頭一棒。
更關鍵的是,中印這次接觸有著明確的"共同利益"驅動。
美國國會最近提出的"二級制裁"法案準備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征收500%的懲罰性關稅,而中國和印度恰好是俄油的最大買家,占據了俄羅斯石油出口的70%。
這份法案不是在討論階段,而是已經獲得了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大多數人支持。
面對美國的威脅,中印兩國被迫協調立場。對印度來說,這是一個艱難但現實的選擇: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鄰國和產業鏈關鍵伙伴,而美國的單邊制裁嚴重損害了印度的能源安全。莫迪政府權衡再三,最終選擇了務實合作而非盲目跟隨。
印度的轉向對美國"印太戰略"構成了沉重打擊。作為該戰略的核心伙伴,印度的疏遠意味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削弱。特朗普本想通過關稅施壓拉攏印度對華加稅,結果卻將印度"逼"到了中國一邊。
美國霸權面臨挑戰
透過這一系列事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特朗普濫用關稅武器,對銅征收50%關稅,對制藥業征收200%關稅,這種極端做法迫使傳統盟友另尋出路。
歷史告訴我們,1930年代的關稅戰曾導致全球貿易量腰斬,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在當前數字化程度更高、供應鏈更復雜的時代,關稅戰的破壞力只會更大。美國試圖通過關稅重塑全球貿易規則,卻無力應對各國"集體脫鉤"的連鎖反應。
最根本的是,全球多極化趨勢已不可逆轉。金磚機制的不斷擴容(印尼已申請加入)、南方共同市場與歐盟的合作、各國數字貨幣的發展等,都標志著新興力量正在整合資源,逐步弱化美元和美國規則的霸權地位。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意是要重振美國制造業,重塑全球貿易規則。然而從目前的反應來看,這一政策正在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各國不僅沒有屈服于美國的壓力,反而加速了擺脫對美依賴的進程。
距離8月1日只剩下兩周多時間,特朗普面臨著艱難的選擇:要么承認關稅政策的失敗,主動尋求妥協;要么一意孤行,承擔全面貿易戰的后果。
無論選擇哪條路,美國都將為這場關稅鬧劇付出沉重代價。全球化的歷史車輪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任性而停止,多極化的世界正在加速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