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查出小腦萎縮后,都會被建議定期監測功能狀態,比如每月評估一次走路穩度、言語清晰度,癥狀加重時就增加康復訓練強度,若持續惡化則調整營養神經藥物方案。定期監測就如同給病情這個 “波動的指針” 定時記錄,看它有沒有 “失控”。要是在這期間沒有系統調理、只靠藥物維持,就像給失衡的機器只加油不維修,癥狀這個 “指針” 就會越來越不穩,只能依賴更多干預措施。今天就用一個病例,講講小腦萎縮調理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思路。
患者 60 歲,3 年前被診斷為小腦萎縮,醫生建議他每周堅持康復訓練,根據狀態調整訓練量,同時服用營養神經藥物。
前一年癥狀控制還算平穩,但從第二年開始,走路不穩的情況出現較大波動,有時能扶墻走 10 米,有時稍動就搖晃欲倒,言語也時清時糊。到了今年年初,患者不僅平衡失調加重,還出現了肢體乏力、頭暈頭重,連端碗都容易灑,身體狀態越來越差。
西醫建議增加藥物劑量,必要時配合康復器械輔助。
盛勁強大夫辨證后認為,患者目前癥狀雖反復,但尚未完全喪失自理能力,脾腎之氣仍有調補空間,可以通過中藥調理穩定狀態、改善體質。
中藥調理三個月,如果癥狀逐漸穩定、體力提升,就繼續鞏固治療;如果改善不明顯,再結合器械輔助調整方案。患者考慮后,同意了這一方案。
開方:熟地黃、山茱萸、黃芪、黨參、天麻、法半夏、川芎、石菖蒲、當歸、炙甘草
熟地黃 + 山茱萸:補腎填髓、充養腦髓 —— 為小腦提供 “營養源”;
黃芪 + 黨參:健脾益氣、生化氣血 —— 增強身體 “動力”;
天麻:平肝熄風、穩定平衡 —— 改善走路搖晃;
法半夏 + 川芎:化痰逐瘀、疏通腦絡 —— 打通氣血 “通道”;
石菖蒲:開竅醒神、利竅言語 —— 提升表達清晰度;
當歸:養血活血 —— 為肢體筋脈提供濡養。
開方思路:
患者走路不穩、言語含糊是髓海空虛的表現,所以補腎填髓是基礎;患病 3 年、久病入絡,痰濕瘀血阻滯腦竅,氣血無法上達小腦,所以需要化痰逐瘀;
小腦萎縮與脾、腎關系最密切,脾失健運則氣血不足,腎失封藏則腦髓不充,都會導致癥狀反復,所以健脾補腎、雙補先后天必不可少。
除了用藥,盛勁強大夫還讓他平時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山藥、核桃、黑芝麻等健脾補腎的食材,少吃生冷油膩食物;每天在家人陪同下做 15 分鐘平衡訓練(如靠墻站立、單腿支撐),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焦慮情緒加重身體緊張。
治療效果如何呢?
患者用藥加上調整生活方式三個月后:走路時搖晃幅度明顯減小,能獨立走 20 米,言語清晰度提升,端碗、扣扣子等精細動作也穩了很多;乏力、頭暈頭重的癥狀基本消失。
復診時他感慨道:“早知道中藥能穩住狀態、增強體力,一開始就該試試,也不用擔驚受怕這三年,身體還越來越虛?!?/p>
中醫在調理小腦萎縮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它并非僅僅著眼于改善單個癥狀,而是從整體出發,調節人體的脾腎功能、氣血運行,疏通腦絡瘀阻,從根本上解決癥狀反復及小腦萎縮帶來的諸多不適,讓身體狀態從 “被動維持” 轉向 “主動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