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北京胡同里,李敏正系著圍裙在煤爐上蒸饅頭,突然聽見院門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打開門看見妹妹李訥站在灰墻下,到李訥的李敏開門見山地問道:你來找我什么事?
"姐,爸讓我來的。"李訥的棉鞋沾著泥點,說話時哈出的白氣在冷風中散得很快。
李敏側身讓妹妹進屋,小方桌上還擺著沒織完的毛衣。"爸最近好嗎?"她給搪瓷缸子倒熱水時,手腕上的凍瘡紅得發亮。李訥捧著杯子暖手,說爸聽說你調到國防院校上班了,特意讓她把這個送來。
藍布包里裹著的是本《航空工程手冊》,扉頁上有毛主席親筆寫的"好好學習",鋼筆尖劃過紙面的力道把紙背都頂出了細紋。
望著妹妹凍紅的鼻尖,李敏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見父親的場景。
1949年夏天她從蘇聯回到中南海,毛主席穿著帶補丁的睡衣蹲在海棠樹下,把她的小手包在掌心:"嬌嬌長這么高了。"那時父親總愛叫她"洋寶貝",教她認簡體字時,鉛筆頭在紙上戳出一個個小坑。
"姐,你咋不說話?"李訥的聲音把她拉回現實。煤爐上的水壺開始尖叫,李敏慌忙提下來,水蒸氣燙得她指尖發紅。"沒事,"她用圍裙擦著手,"替我謝謝爸。"
其實她心里像壓著塊石頭——自從1964年搬出中南海,每次想進門都被門衛攔在外面,兜里的出入證早就被收走了。
李訥走后,李敏把手冊端正擺在床頭柜。月光透過糊著報紙的窗戶,在書頁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她想起結婚那天父親的樣子,1959年的秋天,毛主席親自給孔令華倒酒,說"孔家是老實人"。
孔令華當時穿著藍色工裝,胸前的校徽映得臉紅彤彤的。可現在丈夫在外地搞科研,家里只剩她和兩個孩子,每月工資除了寄給上海的賀子珍,連買煤球都得算計著來。
轉年春天,李敏在單位接到緊急電話,說毛主席要見陳毅元帥的家屬。她騎著自行車往八寶山趕,褲腳卷著塵土。
追悼會上,父親穿著厚大衣坐在第一排,銀白的頭發在哀樂聲里微微顫動。散場時她擠過去,毛主席突然抓住她的手:"嬌嬌,你怎么不來看我?"掌心的老繭摩挲著她的手背,李敏的眼淚啪嗒掉在父親的袖口上。
1972年冬天的半夜,中南海來的電話驚醒了熟睡的孩子。李敏趕到醫院時,毛主席躺在病床上吸著氧氣,她只能站在玻璃窗外看。監護儀上的綠線一跳一跳,像極了小時候父親教她跳繩時,繩子劃過地面的影子。
后來父親病情好轉,她終于被允許進病房,毛主席拉著她的手說了四十分鐘話,多數時候是問孩子學習怎么樣,囑咐她"要靠自己"。
1976年9月9日那天,李敏正在車間加工零件,廣播突然響起哀樂。她手里的銼刀"哐當"掉在地上,鐵屑濺到藍布工裝的褲腿上。回家路上,秋風卷著落葉打在臉上,她想起最后一次見父親,老人家指著窗臺上的海棠花說:"明年還會開的。"
如今那本《航空工程手冊》還擺在李敏家的書架上,泛黃的書頁里夾著張老照片:1966年冬天,她和孔令華帶著孩子在胡同口掃雪,棉襖領口的毛線都松了。照片背面有行鉛筆字:"平凡是真",那是孔令華去世前特意寫上去的。
這些年李敏很少接受采訪,只是每年毛主席誕辰,她都會去紀念堂。老人家的水晶棺旁擺著海棠花,她總覺得花香里,還飄著當年中南海的味道。
資料來源:
1. 《我的父親毛澤東》 李敏 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 《毛澤東的學習之路》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3年
3. 《毛澤東生活檔案》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