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8月,農歷辛酉年的酷暑時節,大清帝國的第七位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咸豐皇帝),在逃避英法聯軍而“北狩”熱河的避暑山莊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他年僅31歲,留下一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帝國,和一個年僅六歲的繼承人,小皇子載淳。
這突然的死訊,像一道驚雷劃破了相對沉寂的熱河行宮,也在無形中撕裂了清王朝最高權力核心的表面平靜。
22他臨終前,面對著幼子繼位、太后輔政的局面,做出了一項自認為穩妥,實則埋下巨大禍根的安排:他任命了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八位王公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俗稱“顧命八大臣”。
這八位“鐵帽子王”和老臣,被賦予了在小皇帝親政前,全權處理國家軍政大事的權力。
咸豐的安排,核心是防止權力集中導致動蕩,尤其是防止出現明末那種后宮干政的局面。
他把象征最終決策權的兩枚印章,“御賞”和“同道堂”,分別交給了皇后鈕祜祿氏(后來的慈安太后)和皇子載淳(也就是皇子生母懿貴妃、后來的慈禧太后掌管)。
規定所有的諭旨,必須同時蓋有這兩方印璽,才能生效。咸豐的用意很清楚:他希望用顧命大臣的集體智慧來處理政務,同時讓兩位太后的印章作為最終的“保險栓”,達成某種制衡。
然而,咸豐皇帝可能低估了人性的復雜和對權力的渴望,尤其是低估了一個女人,他兒子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未來的慈禧太后。
慈禧絕非尋常后宮女子,她早年在咸豐身邊就展現出對政務的濃厚興趣和敏銳洞察力。
眼看著自己的兒子成了名義上的皇帝,而真正的權力卻被八個男人牢牢把持,自己只能如同蓋章機器一樣配合,這讓她感到窒息和不甘。
顧命八大臣迅速架空了名義上擁有鈐印權的兩宮太后,尤其是對年輕、有主見的慈禧,更是百般防范和壓制。
他們要求奏章只送大臣處,由大臣擬好諭旨呈送兩宮蓋章即可,這幾乎剝奪了太后的知情權和議政權。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就像是關在金籠子里的鳥兒,雖然地位尊貴,卻被排擠在真正的決策圈之外,心中那份煎熬與日俱增。
不甘雌伏的謀劃
皇帝的梓宮(靈柩)還停放在熱河行宮,圍繞權力的博弈就已經悄然展開。表面上看,是顧命八大臣在主導一切,護送小皇帝和兩宮太后回京的日程、路徑,乃至一路上的安保、接待,都由肅順等人一手包辦。
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尤其是其核心人物肅順,性格強悍,手腕鐵腕,行事果決專斷。
在他們眼中,年輕的太后們,特別是慈禧,不過是遵循祖制必須存在的擺設而已。肅順等人甚至對小皇帝載淳也缺乏應有的敬畏,言語行為常有僭越之處,這讓視兒子為命根的慈禧更是如芒在背。
慈禧敏銳地認識到,留在熱河,自己和兒子的命運就完全捏在肅順等人手中。
要想翻盤,唯一的生路就是回到帝國的政治心臟,北京城。
紫禁城才是權力的正中心,那里有正規的朝堂儀軌,有各部院衙門的運轉體系,更重要的是,那里盤踞著不容忽視的另一股勢力,以恭親王奕?為首的留守京師派。
奕?是咸豐帝的異母弟,咸豐逃亡熱河時,讓他留在北京負責艱難的“善后”,包括與英法聯軍的議和。
正是這份棘手差事,讓奕?得以在北京積蓄力量,熟悉了外交和洋務,獲得了不少在京宗室、大臣甚至部分洋人的認可和支持。他能力出眾,聲望頗高,原本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與咸豐帝的關系一直微妙。
對于肅順等人獨占大權,將自己排除在核心決策層之外,奕?內心不可能沒有芥蒂。
慈禧深諳權謀之道,她看到了奕?與肅順集團之間深刻的矛盾,這正是她可以利用的“縫隙”。如何與遠在北京的奕?取得聯系,并達成一致?這是一個極其兇險的問題。
行宮內外,遍布著肅順的耳目。然而,慈禧展現了她非凡的權謀能力。據說,她巧妙利用了心腹太監安德海被太后們“責打”并趕回北京的由頭,將密信秘密送出。
更安全的渠道,則可能是通過她的妹夫、光緒朝同樣位高權重的醇親王奕譞(當時叫醇郡王)在兩地之間的合法往來傳遞信息。
無論如何,一條連接熱河與北京的、對抗顧命大臣的秘密戰線,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建立了。
慈禧向奕?傳達的核心信息是:顧命八大臣專權跋扈,藐視幼主皇權,威脅宗廟社稷安穩。而兩宮太后和小皇帝需要他的保護和支持。目標只有一個:扳倒八大臣,奪回最高領導權。
為了取得奕?的全力支持,慈禧拋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承諾:事成之后,授予他議政王等最高職位。
一個深處行宮、備受監視的后宮妃嬪,向一個在京城的親王發出共同政變的邀約,這本身就充滿了驚心動魄的戲劇性。
奕?的回應至關重要。他需要評估政變的可行性和風險。很快,他也秘密派遣心腹,以叩謁梓宮的名義來到熱河,與兩宮太后進行了更深入的接觸。
雙方密謀的核心內容逐漸清晰: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護送小皇帝和兩宮太后,擺脫肅順控制,安全回到北京!
離開顧命大臣的大本營熱河,回到奕?勢力穩固的北京城,是政變成功的基礎。在熱河,肅順手握皇帝梓宮和大部分護軍,強行動手風險太大。只有到了北京,奕?才能真正施展手腳。
一場決定大清王朝未來半個世紀命運的政變計劃,在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之間達成了默契,開始進入緊鑼密鼓的準備階段。但此時,肅順等人還蒙在鼓里,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控。而慈禧深知,回到北京后的第一場硬仗,將直接決定生死。
京師定策
公元1861年10月底(農歷九月末),在肅順等人“穩妥”的安排下,大清小皇帝載淳的龍駕以及兩宮太后的鳳輦,踏上了從熱河返回北京的路途。
為了分散風險,也或許是肅順等人未能完全洞悉危機,回鑾的隊伍分成了兩部分:小皇帝載淳、兩宮太后及一部分顧命大臣(載垣、端華等),由其親信兵馬護衛,由官道先行回京。
而咸豐皇帝的梓宮以核心人物肅順本人,則帶著另一批護衛,由另一條路護送,稍后抵達。這種分散,恰恰給了慈禧等人動手的絕佳機會和最重要的時間差。
1861年11月1日(農歷九月廿九日),小皇帝和兩宮太后一行,歷經重重波折,終于安全抵達北京城!
這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既要應付顧命大臣的“安排”,又要確保自身安危,同時還要為接下來的驚天之變做準備。慈禧的心,恐怕從未像此刻這樣繃得如此之緊,也從未像此刻這般充滿了決絕。
回京,只是政變計劃的序曲,真正的風暴眼,就在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開始醞釀。
慈禧和慈安太后回宮后幾乎沒有片刻喘息。她們深知,肅順等關鍵人物雖然還在路上,但他們在北京的同黨眾多,影響力盤根錯節。
要想實施政變,牢牢掌握核心權力,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瞬間控制住整個北京城!而控制北京城的命門,就在于拱衛京畿的重兵,步軍統領衙門的精銳部隊!
它的最高長官,就是手握重兵的 九門提督。
九門提督是干什么的?
簡單說,他就是清朝京師衛戍區的總司令!這個職位太重要了,掌管著京城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的守衛、稽查、門禁,以及京城內部的治安巡防,統領步軍營和馬隊(巡捕營)。
控扼京畿的三萬精兵就在他的直接調配之下!誰控制了九門提督和他麾下的這支武裝力量,誰就真正扼住了帝國心臟的咽喉,控制了進出京城的命脈通道,也捏住了城內所有官員貴胄的脖頸。
他的態度,直接決定任何宮廷動作的成敗。這好比在猛獸環伺的叢林里,首先搶到了最鋒利的那把刀。
兵權瞬間易主
在當時的歷史記載中,現任九門提督名叫瑞常(也作“瑞長”,滿洲鑲黃旗人)。
瑞常本人并不屬于顧命八大臣的核心圈子,但也并非慈禧、奕?這邊絕對的心腹。他更可能是一個循規蹈矩、需要觀察風向的武職重臣。
慈禧和奕?,要的就是這個“模糊地帶”!他們深知,瑞常或許不會主動參與政變,但在皇權意志(尤其代表幼帝的兩宮皇太后旨意)已經明確展現、且已迅速掌控壓倒性優勢的局面下,作為一個高級軍官,他選擇頑抗的可能性極小。
更重要的是,政變計劃的核心不在于拉攏瑞常參與密謀,而在于要在肅順等人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對九門提督職位及其兵權的合法接管!
通過合法的程序,瞬間換上一個慈禧和奕?完全信任的、并能立即效忠執行命令的自己人。
就在兩宮太后和小皇帝抵達北京的第二天,1861年11月2日(農歷九月三十日),紫禁城內發生了一場看似平常,實則驚心動魄的“人事變動”。
兩宮太后以皇帝的名義,在恭親王奕?等親信大臣的輔佐下,迅速發布了兩道旨意:立即解除瑞常的九門提督職務。理由或許冠冕堂皇(如另有任用、或需專辦某事等),核心目的是把他從關鍵位置上挪開。
火速任命恭親王奕?陣營的堅定支持者,勝保(也有人記為穆蔭等,但主流史學支持勝保之說),為新的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
勝保何許人也?他是當時的兵部侍郎,還是欽差大臣,手里本就有兵,更重要的是,他是奕?的鐵桿支持者!在咸豐帝逃往熱河期間,勝保曾在北京與奕?合作處理與洋人交涉,共同經歷風雨,建立了深厚的政治同盟關系。
他對奕?極為忠誠,且性格相對沖動果敢。由他接掌九門提督這個關鍵職位,再可靠不過。至于被解職的瑞常,面對蓋有兩宮太后合法印璽的諭旨,他幾乎沒有反抗的可能和理由。
這道任免諭旨,就是慈禧辛酉政變打響的第一槍!其行動之迅速,目標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千軍萬馬的對峙,就在短短一天之內,通過一道程序合法的任免文書,帝國京城最重要的武裝力量控制權,悄無聲息、卻又雷霆萬鈞地完成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更迭!
三萬多名擔負京城守衛任務的精銳士兵,從此聽命于勝保,也就是聽命于勝保背后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
北京城,幾乎在一夜之間,易主了!
慈禧初握權柄
拿下九門提督,控制京城衛戍部隊,對于慈禧和奕?的政變大業而言,其意義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這一步棋走穩了,后面的行動才有了堅實的根基和保障。
對內肅清障礙。掌握了三萬精兵,就擁有了對內彈壓任何反對勢力的絕對武力優勢。紫禁城內外,京城九門之間,所有關鍵通道和制高點,都在勝保(兩宮太后)的軍隊嚴密控制之下。
這意味著肅順一派留在北京的同黨(包括部分其他顧命大臣的親信),稍有異動,就會立刻被撲滅。整個京城被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完全處于嚴密的監控和高壓態勢中。
兩宮太后和幼帝的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肅順集團在京師內的潛在反擊力量被連根拔起或震懾得不敢動彈。
震懾朝野百官。九門提督的易手,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強烈的政治信號!它向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各部院官員明確無誤地宣告:權力的風向已經徹底轉變!
兩宮太后和恭親王才是現在真正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主宰!那些還在動搖觀望,或者與肅順等人有舊情的官員,面對冰冷的刀槍和緊閉的九座城門,他們自然而然會明白該做出何種選擇。
站隊變得異常明確,支持太后和奕?的聲浪迅速匯聚成主流。
為抓捕肅順鋪路。更重要的是,當肅順本人和他的護軍,歷經千辛萬苦,緊趕慢趕地護送咸豐梓宮到達北京郊外時,等待他們的是什么呢?是銅墻鐵壁般的北京城!
當他試圖按慣例進入京城時,卻發現京城九門森嚴壁壘,守門者已經換成了勝保的親信,奉行的是新“老板”,兩宮太后的命令!肅順在那一刻就成了甕中之鱉。
北京城不再是他的主場,而是變成了囚禁他的堅固牢籠。勝保麾下的精兵早已嚴陣以待,就等肅順入彀(gòu)。可以說,控制九門提督的行動,直接為后續順利抓捕肅順這個最大政敵鋪平了道路。
彰顯權力的合法性。慈禧太后通過控制京城兵權,不僅獲取了實際的武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她向天下展示了她的雷霆手腕和政治智慧。一個深宮女流,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此精準地抓住權力鏈條的最關鍵一環,并一舉拿下,這份心計和執行力,足以震懾朝野。
這讓她后續接管最高權力顯得更有底氣和“合理性”。
所以,說慈禧控制九門提督是辛酉政變的“第一槍”,是決定整場政變成敗的關鍵一步,絕非虛言!
這不僅僅是奪取了一個官職,而是抓住了帝國的命脈,那串開閉京城的鑰匙,掌控京畿三萬精兵的生殺大權!
一個看似柔弱的后宮女子,在奕?的輔佐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握住了帝國權力的柄。
從這一刻起,“三萬精兵聽令一個女人”的傳奇,已經寫下了它的開篇。
辛酉政變的成功,奠定了她后來長達近半個世紀統治的基礎。而那“控制九門提督”的妙手,無疑是她權力游戲中最具魄力的開局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