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前言·】——》
清朝有位“三朝元老”叫張廷玉,活到78歲高齡時突然被乾隆皇帝下令抄家,官兵們從他家里搜出了驚人的36萬兩白銀!
要知道,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天文數字的財富啊。不過奇怪的是,抄家沒過多久,乾隆就急匆匆地下令把這些銀子全部還給了張廷玉。
這位老臣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乾隆為何先抄他的家又匆忙歸還他的財產呢?
從窮秀才到三朝重臣
張廷玉出生在北京一個并不顯赫的家庭,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聰明才智。
他爹對他要求特別嚴格,別的孩子放學回家就能玩耍,他卻得繼續埋頭苦讀。
小張廷玉雖然心里有時也嘀咕,但這種嚴格的家教造就了他日后做事一絲不茍的性格。
康熙三十九年,他終于通過科舉考試得中,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當時的康熙皇帝正需要有才干的年輕官員,張廷玉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康熙四十三年,他被選入南書房,這可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啊,一下子就能穿上四品官服,在當時可是相當了不起的。
張廷玉在南書房工作認真負責,經常加班到深夜,整理各種奏章和文件,他那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也讓康熙皇帝贊不絕口。
到了康熙六十年,張廷玉已經升任刑部右侍郎,專門負責處理全國的刑事案件。
他處理案件特別公正,從不徇私枉法,在官場上贏得了"清官"的美譽。
當時有個案子,牽涉到一個權貴家族,很多官員都不敢碰,張廷玉卻堅持依法辦事,得罪了不少人,但康熙卻因此更加賞識他。
1722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朝代更替對很多官員來說都是危險期,稍有不慎就會被新皇帝清算。
但張廷玉因為一直保持中立,不參與黨爭,所以平穩過渡,不僅沒有被排擠,反而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雍正看中他辦事穩妥、心思縝密的特點,逐漸讓他參與到核心決策中。
雍正七年,一個影響深遠的機構——軍機處成立了,張廷玉作為創始成員之一,參與制定了軍機處的各項規則。
軍機處直接向皇帝負責,繞過了傳統的內閣體系,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張廷玉在軍機處工作時,經常能夠提出獨到見解,幫助雍正解決了不少棘手問題。
雍正對張廷玉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重時,指定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之一,負責監督皇位順利傳給乾隆。
不僅如此,雍正還特別恩準張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廟,這在當時是極高的榮譽,很少有漢族大臣能夠獲得。
君臣不和起風波
乾隆即位后,對張廷玉這位老臣初期還是相當尊重的,甚至封他為“三等伯爵”。
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張廷玉在經歷了康熙、雍正兩朝后,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處事方式,骨子里比較保守。
而年輕的乾隆充滿改革熱情,想要打破很多舊規矩,這就導致兩人經常產生分歧。
乾隆三年,朝廷討論要不要恢復古代的"三老五更"禮儀。
張廷玉認為這種古禮太過繁瑣,實行起來會浪費很多人力物力,就直接表示反對。乾隆心里很不高興,覺得張廷玉不尊重傳統文化。
乾隆八年,皇帝又提出要改革科舉制度,張廷玉再次持反對意見,理由是現行的科舉制度運行多年,已經很成熟了,貿然改革可能會引起士子不滿。
乾隆被他一再反對,心中的不滿開始累積。
隨著年齡增長,張廷玉在朝堂上說話的語氣也越來越"倚老賣老"。
他經常用"當年康熙皇帝如何如何""雍正皇帝曾經怎樣怎樣"這樣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言下之意就是"我見過的皇帝比你多,經驗比你豐富"。
這種態度讓乾隆很不舒服,覺得這個老臣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了。
到了乾隆十三年,已經76歲的張廷玉第一次向皇帝提出致仕(退休)的請求。
乾隆表面上挽留,心里卻已經開始盤算著如何減少這位老臣的影響力。
第二年,張廷玉再次請求致仕,但這次他加了一個條件——要求乾隆給他一個書面保證,確認他死后確實能配享太廟。這個要求直接觸怒了乾隆。
在封建社會,臣子竟然要皇帝給"保證書",這簡直是大不敬!乾隆認為張廷玉這是在質疑自己的誠信,龍顏大怒。
事情還不止于此。張廷玉在請求退休后,因為身體不適沒有親自去謝恩,而是讓兒子代為傳達謝意。
乾隆立刻懷疑張廷玉在軍機處有內線,能提前得知皇帝的決定,才敢不親自出面。
這個懷疑加上之前的不滿,促使乾隆下定決心要給這位老臣一個教訓。
抄家風云
乾隆十五年,張廷玉正式被下令抄家。一大隊官兵圍住了張府,開始徹底搜查。
張廷玉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著鎮定,他知道自己一生清廉,沒有貪污受賄,對抄家并不特別恐懼。
搜查進行得非常徹底,從宅邸的大廳到廚房的角落,從書房的抽屜到花園的假山,沒有一處被放過。
官兵們挖地三尺,就差把房子拆了。終于,在張府的地窖里,官兵們發現了大量的白銀和金器。
清點后發現,總價值高達36萬兩白銀!這在當時是一筆驚人的財富,足夠普通人家過上幾百年的奢侈生活。
消息一傳出,京城沸騰了。大家都在議論這位看似清正廉明的老大臣原來也是個貪官。
有人說:"果然是三朝元老,撈了這么多錢!""怪不得能當這么久的官,原來背后都是黑的!"一時間,張廷玉的名聲跌到了谷底。
乾隆得知搜出巨款的消息后,心中暗喜,認為終于抓到了張廷玉的“把柄”。
他立即下令對這筆財產進行詳細查驗,要查明每一兩銀子的來源,一定要給張廷玉定個貪污罪。
然而,查驗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36萬兩白銀中,大部分都是歷年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賞賜給張廷玉的俸祿和賞金。
張廷玉為人節儉,這些年來的俸祿幾乎都沒怎么花,一直存著。
而且每一筆賞賜都有詳細記錄,包括時間、金額和原因,清清楚楚寫在他的私人賬本上,和宮廷檔案完全吻合。
更有意思的是,查驗人員還發現張廷玉的賬本上記錄了他每年的收入和支出,記賬非常細致,連買一支毛筆的花銷都記錄在案。
通過這些賬目可以看出,張廷玉確實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購買書籍和資助貧困學子,很少用于個人享樂。
這個結果讓乾隆很尷尬。
他本想借此機會徹底打倒張廷玉,現在卻發現張廷玉確實清白無辜。如果繼續追究下去,只會顯得自己刻意刁難忠臣,有損皇帝形象。
無奈之下,乾隆只能下令將這些財產歸還給張廷玉,并表示這只是例行公事的財產清查,并非針對張廷玉個人。
人走茶涼:政治博弈的冷酷現實
抄家風波雖然平息,但張廷玉的處境并沒有好轉。這場風波對他的身體和精神都造成了極大傷害。
被抄家對一個有尊嚴的老人來說是莫大的屈辱,即使財產被歸還,那種被懷疑、被羞辱的感覺也難以抹去。
乾隆對張廷玉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冷淡。雖然表面上恢復了張廷玉的名譽,但實際上已經不再重用他。
朝廷大事很少再征詢他的意見,軍機處的工作也逐漸減少。張廷玉感到自己被邊緣化了,但他并不怨恨,只是默默接受這種處境。
就在抄家事件后不久,1755年,已經83歲高齡的張廷玉去世了。
乾隆為表尊重,追謚他為"文和",并履行了雍正的承諾,讓他配享太廟。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只是表面文章,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從未真正消除。
張廷玉的命運反映了封建社會"伴君如伴虎"的政治生態。
無論你有多么高的地位,多么大的功勞,在皇權面前都是脆弱的。一個不小心說錯話,做錯事,甚至只是不合皇帝的心意,就可能身敗名裂!
《——【·結語·】——》
張廷玉,即使是三朝元老,功勛卓著,也難逃被猜忌的命運。
那36萬兩白銀最終歸還,表面上是正義得到伸張,實則是一場權力游戲的冷酷收場。
古人云"富貴險中求",官場如戰場,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這大概就是古代政治的真實寫照吧!
信息來源:
《清史稿》、《清朝通志》、《乾隆朝實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