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芯片進出口數據出爐,相關部門公布的數字讓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1-6月份,我們進口了2818.8億個芯片,花了1.38萬億元人民幣,算下來每個芯片平均價格是4.9元。同期出口芯片1677.7億個,出口金額6502.6億元,平均每個芯片只能賣到3.9元。這一進一出,每個芯片就差了1塊錢。可別小看這1塊錢的差距,放在這么大的體量下,就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一、我國進出口芯片均價相差1元
先說說這個數據本身,從數量上看,我們進口芯片比出口多了1000多億個,這說明國內對芯片的需求量很大。從金額上看,進口花了1.38萬億,出口只有6500億,差了將近一倍。最關鍵的還是這個單價,進口的比出口的貴1塊錢。這1塊錢的差距,反映的是我們芯片產業的結構性問題。
這1塊錢的差距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在芯片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我們買進來的芯片比賣出去的貴,說明我們進口的大多是高端芯片,而出口的主要是中低端產品。高端芯片利潤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定價權強;中低端芯片利潤薄,競爭激烈,價格上不去。這種結構性差異,讓我們在芯片貿易中吃了虧。
有人可能會說,1塊錢的差距不算大。但要知道,芯片貿易是以百億、千億為單位的。按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算,如果我們出口的芯片也能賣到進口的價格,就能多賺1600多億元。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相當于每天少賺近9個億。長期這樣下去,對我們的產業發展和外匯收支都會產生影響。
二、為什么進出口芯片均價相差1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芯片產業大而不強。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在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都有了長足進步,中低端芯片基本實現了國產化替代。但在高端芯片領域,特別是先進制程工藝、高端處理器、存儲芯片等方面,我們還存在明顯短板。
具體來說,在手機處理器、電腦CPU、GPU這些高端芯片上,我們主要還是依賴進口。雖然國內有幾家企業在做,但性能、功耗、良率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差距。在存儲芯片領域,我們雖然有了長江存儲、長鑫存儲這樣的企業,但在市場份額和技術水平上還需要繼續追趕。在先進制程方面,臺積電、三星已經量產3nm工藝,我們還在7nm、14nm階段努力。
這種技術差距直接反映在價格上,高端芯片技術門檻高,研發投入大,市場被少數幾家巨頭壟斷,價格自然就高。中低端芯片技術成熟,參與者多,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就上不去。我們出口的主要是中低端芯片,進口的主要是高端芯片,價格差距就這樣形成了。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這幾年國產芯片進步很快,在一些細分領域已經實現了突破。比如在電源管理芯片、顯示驅動芯片、部分傳感器芯片等方面,國內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競爭力。在芯片制造設備、材料等上游領域,也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績。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全球芯片產業格局中,我們仍然處于中低端位置。高端芯片市場被美方、韓國、我國臺灣地區的企業主導,我們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到專利壁壘、生態建設、市場認可度等多個方面。
三、國內芯片廠商要加油了
面對這種情況,國內芯片廠商真的要加油了。國內芯片廠商要在研發上加大投入,特別是在高端芯片領域要重點突破。并且國內芯片廠商還要注重產業鏈協同,把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都做強。而再專利領域,國產芯片廠商也要重視專利布局和標準制定,爭取更多話語權。最后要培育自己的生態系統,讓國產芯片有更多應用場景。
國家層面也在大力支持芯片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最終還是要靠企業自己努力,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只有當我們能大量出口高端芯片時,這個價格差距才會縮小甚至逆轉。
四、寫在最后
芯片是現代工業的"糧食",是數字經濟的基石。我們不能總是用8個億的襯衫去換一架飛機,也不能總是用3.9元的芯片去換4.9元的芯片。這1塊錢的差距,是壓力也是動力。希望國內芯片企業能夠正視差距,迎頭趕上,早日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路還很長,但必須走下去。國產芯片,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