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5000多年,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均是博大精深,尤其漢字和書法,乃是中華獨有,漢字作為書法的載體,以及表現的基礎,對其影響頗深,簡單來說,漢字的演變,特別是漢字形體的變遷,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書法發展、形態流變,存有重要意義。
若想學好書法,首先要懂得古漢字,它跟現代漢字不同,現代常用字,乃是依據古漢字,以及歷朝的書法字體,逐步簡化、演變而來,古今姿態、讀音和含義,均有不同,況且中華文化,本就底蘊深厚,同一個字,用在不同語境、狀態之下,會表達出不同的意思。
正因如此,我們學習書法之初,首先要懂古漢字,一定要準確、系統學習,這樣才能解讀法帖,感受其中情感、思想,不停留表層,今天我們就列舉,5個這一類型的漢字,據說只有“骨灰級”書法人,才能理解正確,看看您能讀對多少?
第一個:玊。乍一看這字,有點像“玉”,實際上,這字讀作sù,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曾出現這一字體,依據資料顯示,它有3種含義,最初指帶有瑕疵的玉石,這點通過外型,便可理解,之后衍生為琢玉工匠的稱謂,后來也當姓氏使用。
第二個:乜。從外形看,跟“也”字相似,比之少了一豎,念作miē,歐陽詢的楷書中,曾出現這個字體,含義有4種,最常見的就是,代指眼睛瞇成一條縫,瞇著眼斜視著,同時方言也常用,粵語方言,意思是“什么”,壯語里面,則是“媽”,同時也可用作姓氏,讀音變為niè。
第三個:囙。同“回”字相似,很多人臨帖時,以為是古人的特殊寫法,將其讀錯,它念作yīn,米芾的行書出現過,康熙字典里面,將其列為“因”的異體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演變的軌跡,顯示兩者同源。
第四個:叧。相比“另”字,它只缺少上面一豎,因此也有人將其認錯,以為古人簡化寫法,實際念作guǎ,柳公權的楷書出現過,左邊一瞥,瘦勁銳利,神清氣爽,極具清健之美,這個字是“剮”的異體字,代指古代的一種刑法,剔骨割肉,又稱凌遲
第五個:亖。這個符號不太常見,好像一個三和一個二,疊在一起,頗為奇異,很多人將其視為,古代的一種特殊符號,其實這是漢字,只不過現代不常用,褚遂良的小楷出現過,每一個橫畫的起筆,均有不同,盡顯妙趣,此字讀作sì,古代同“四”,同樣也是一個姓氏,與死姓同源。
您對上述字體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