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國菲爾特,家里是猶太人。1938年,15歲的他跟家人逃離納粹迫害,輾轉來到美國紐約。剛到美國時,日子不好過,他在工廠打工,晚上自學英語,硬是靠著韌勁站穩了腳跟。
二戰期間,他被征召入伍,1943年加入美國陸軍,在歐洲戰場做情報工作。因為會講德語,他在戰后幫盟軍處理德國的抵抗勢力,表現相當出色。戰后,他考進哈佛大學,1954年拿到政治學博士學位,研究19世紀歐洲的外交平衡,這為他后來的現實主義外交打下了基礎。
1960年代,基辛格在哈佛當教授,寫了好幾本影響深遠的書,比如1957年的《核武器與外交政策》,提出有限核戰爭的思路,在學術圈和政策圈都炸開了鍋。1968年,他進入尼克松政府,先當國家安全顧問,1973年到1977年又當上了國務卿,成了美國外交的掌舵人。
他最出名的成績是1972年促成美中關系正常化,那次秘密訪華震動了世界。他還推動了美蘇之間的緩和政策,通過1972年的《戰略武器限制條約》降低了冷戰緊張氣氛。在越南問題上,他主導了1973年巴黎和平協定的談判,結束了美國在越戰的直接參與,雖然協定沒多久就崩了,爭議也很大。
基辛格的外交風格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講究國家利益和權力平衡,不太看重意識形態。他支持過一些獨裁政權,比如智利的皮諾切特,這讓他背了不少罵名,但在冷戰的大背景下,他覺得這是遏制蘇聯的必要手段。
他的辦公室總是忙得像戰場,文件堆得老高,助手們跑來跑去送情報。他跟各國領導人通電話,冷靜地分析局勢,力求在亂局中找到平衡點。1973年,他因為巴黎和平協定拿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很多人覺得這個獎給得有問題,因為越戰后來的結果并不和平。
到了晚年,基辛格還是沒閑著。2023年5月,他剛過完百歲生日,還在紐約的家里接受采訪,聊全球局勢。他多次警告,美國的霸權不是鐵打的,全球格局隨時可能變天。
2023年7月,他在華盛頓一場智庫會議上,點了俄羅斯、中東和東亞的潛在沖突點。他的聲音雖然沙啞,但每句話都帶著分量。他的預測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冷戰時期美蘇博弈的經驗,以及他對各國歷史和現實的觀察。
基辛格的預測直指美國霸權衰落后的全球亂局。他認為,俄羅斯、伊朗、以色列和日本這四個國家會因為各自的戰略目標和歷史恩怨,在美國退出舞臺后展開激烈對抗。他的分析建立在對各國實力、動機和地緣政治的深刻理解上,點出了這些國家可能采取的行動。
俄羅斯跟美國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蘇聯解體后,1991年到1990年代末,美國推動北約東擴,經濟制裁讓俄羅斯元氣大傷。莫斯科的領導層對西方的做法耿耿于懷?;粮裾J為,如果美國的影響力崩了,俄羅斯會第一個跳出來收拾西歐國家,尤其是那些積極參與制裁的北約成員,比如德國、法國和波蘭。
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核武庫和常規部隊都足以讓西歐忌憚。2022年的烏克蘭沖突已經讓歐洲神經緊繃,如果美國撤了保護傘,俄羅斯可能會加大對波羅的海國家或波蘭的軍事壓力,甚至直接采取行動?;粮裉貏e提到,俄羅斯的目標不是美國,而是西歐,因為地理上更近,歷史恩怨也更直接,比如北約在東歐的軍事部署。
伊朗跟美國的對立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開始就沒消停過。德黑蘭公開反美,多次通過扣押美國船只、支持地區盟友來表達立場?;粮裰赋?,如果美國倒下,伊朗會成為中東的反美急先鋒,不一定直接開戰,而是通過控制石油資源來打擊西方經濟。
伊朗跟俄羅斯關系密切,買了不少先進武器,導彈和無人機技術也不弱。它的地理位置讓美國很難直接進攻,沙漠和山地地形是天然屏障。美國這些年對伊朗的制裁雖然重,但沒讓伊朗服軟,反而讓反美情緒更濃。
2023年,伊朗還在霍爾木茲海峽扣押過油輪,顯示了它的強硬態度。基辛格認為,伊朗可能會聯合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形成反西方軸心,掌控中東的石油命脈。
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靠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支持站穩腳跟。基辛格預測,如果美國倒下,以色列會面臨沙特阿拉伯、埃及等阿拉伯國家的聯合進攻。中東的戰火本來就沒停過,以色列跟周邊國家的矛盾根深蒂固。
2023年10月,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引發激烈沖突,美國提供了大量武器支持。如果沒了美國,以色列可能會孤立無援。基辛格分析,以色列可能選擇先發制人,打擊對手的軍事設施,甚至動用核武器。
據估計,以色列有幾十枚核彈頭,雖然從不公開承認。它的軍隊訓練有素,空軍和情報能力在中東首屈一指,但面對多國圍攻,壓力會非常大。中東的局勢可能會比現在還亂,戰火可能蔓延到整個地區。
日本跟美國的關系是個復雜的故事。二戰后,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占領并重建了日本,但也限制了它的軍事發展?;粮裾J為,如果美國倒下,日本可能會撕毀《和平憲法》,重啟核武器研發。日本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很強,造核彈的技術門檻對它來說不算高。
2023年,日本的自衛隊預算創下新高,顯示了軍事化的苗頭。日本跟鄰國的歷史恩怨,比如跟朝鮮的緊張關系,也可能在權力真空下爆發。基辛格警告,日本可能不只針對美國,還會跟亞洲其他國家起沖突,引發地區軍備競賽。它的海上自衛隊和導彈技術已經很先進,一旦放開限制,可能會迅速成為軍事強國。
基辛格的預測在2023年引發了不少討論,但到現在,世界還沒滑向他描述的混亂。美國的霸權雖然有松動跡象,但依然是全球老大。2024年,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內政治分歧加劇,但它在軍事和科技上的優勢沒丟。
俄羅斯在烏克蘭沖突中消耗了不少資源,2024年12月,普京在莫斯科發表講話,提到愿意談判,但軍隊還在東歐邊境保持壓力。伊朗在中東的動作沒停,2025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引發短暫沖突,但卡塔爾和土耳其的斡旋讓局勢降了溫。
以色列加強了邊境防御,2025年7月在特拉維夫舉行大規模軍演,顯示了強硬姿態。日本則繼續加大軍費,2025年3月通過新防務計劃,但沒公開突破核武器禁令。
基辛格在2023年11月29日去世,享年100歲。他去世前還在寫書,分析全球局勢。他的家里堆滿了手稿和筆記,記錄了他對世界未來的思考。
他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2023年7月,在華盛頓一場智庫會議上,他警告大國對抗的危險,呼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他的去世讓很多人感慨,一個外交時代結束了。他的現實主義思路還在影響美國的外交政策,但也有人覺得他的方法太冷酷,忽視了人權。
如今的世界雖然緊張,但還沒到基辛格預測的那種全面沖突的地步。聯合國安理會在2025年多次開會,討論中東和東歐的問題,各國代表激烈爭論,試圖避免局勢失控。
基辛格的警告像一面鏡子,讓人們看到權力真空的危險。俄羅斯、伊朗、以色列、日本的動作都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下,全球治理機制雖然不完美,但還在發揮作用。和平還是大家的共同目標,未來的路得靠各國一起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