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一位美籍華裔女性高管被攔下,無法登機離境。她不是普通游客,而是富國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常務董事兼國際保理商聯合會副主席茅晨月。
在此之前,她剛剛與中國多家科技企業進行了一輪深度會談,討論AI芯片供應鏈融資合作。一切看似順利,卻在離境時戛然而止。這一天,成為中美金融、司法和外交多層面交鋒的轉折點。
此事一經曝光,美方隨即陷入強烈反應。從國務院到白宮再到國會,接連發聲,要求中方“立刻放人”。一時間,輿論炸鍋,富國銀行緊急叫停所有赴華計劃,美國媒體更是將其稱為“人質外交”。
隨后,特朗普更親自發聲,扔出關稅“殺手锏”,威脅重啟對華商品加征關稅,要求在8月12日前解決此事。這到底是一場司法案件,還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外交較量?
事實上,茅晨月此次回到中國,并非首次。早在2025年7月初,她就以富國銀行董事總經理的身份低調入境,行程遍及杭州、深圳等地。她的任務,是推動與中國AI芯片領域企業的融資合作,強化美中之間的金融紐帶。
但她的背景并不簡單。出生于上海,常住美國亞特蘭大,擁有美籍身份,曾主導多起中美之間的跨境融資項目,甚至參與過小米、蔚來等知名科技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結構搭建。這樣的人物,既熟悉中國市場,又手握大量敏感數據,自然引起中國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當她準備離境時,中國司法機關依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九條,以涉嫌刑事案件為由對其實施限制出境。中方外交部在7月21日對此作出正式回應,指出茅晨月需依法配合調查,所有程序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反應迅速。7月21日,美國駐華使館發言人公開表達“嚴重關切”,稱此舉可能危及中美關系來之不易的改善成果,并要求中方立即允許茅晨月離境。美方的強硬態度并未止步于此。
美國國會迅速通過一項由麥克林主導的“臺灣沖突懾止法案”,在沒有任何實質性討論的情況下,口頭無異議快速通過。該法案要求一旦大陸對臺采取軍事行動,美國將公開中國高官在美資產。美國政客意圖通過此法案向中方施壓,以換取茅晨月的“自由”。
但這種做法在中國輿論中卻被視為鬧劇。不少人認為,若真如美方所言公布中方高官在美資產,反而會成為中國反腐的“意外福利”。一方面有助于中方深入追查外逃貪腐資產,另一方面也讓中國人民看到,反腐不僅是國內問題,也是國際較量的一部分。
富國銀行方面則立刻采取行動,暫停所有員工赴華計劃,并加強與中方和美方之間的溝通協調。這家美國第四大銀行深知,一位高管的“人身自由”背后牽動的是整個跨國金融合作的信任基礎。
而茅晨月的被查,也引發了外企高管圈層的強烈共鳴。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籍人士實施出境限制的案件數量同比增長130%,其中超過四成為金融行業從業者。
這說明在中美科技、金融“脫鉤”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下,跨國高管已成為法律與政策博弈的第一線觀察點。同一時間,另一起事件也在悄然發酵。4月12日,美國商務部政策顧問約翰·卡特從新加坡飛抵成都,因未如實申報“美國政府雇員”身份而被中國邊檢依法限制出境。
6月5日,當他試圖從廣州離境時,再次被攔下。美國務院在7月21日公開確認此事。這兩起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在中美外交博弈中形成呼應。
美國方面指責中國“違反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而中國外交部則援引《聯合國憲章》第2條反擊,強調主權國家有權依法維護自身利益。中方的表態一針見血: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沒有例外。
隨著事態持續升溫,美國國內政壇也出現了分歧。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高調威脅:“若8月12日前不放人,對中國產品關稅自動恢復至24%。”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貝森特卻在7月15日釋放出“關稅可調整”的信號,顯示美方在強硬姿態背后仍希望為談判留下空間。
更引人注目的是,就在同一天,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北京宣布,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 AI芯片恢復供應。這款芯片此前曾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政策的突然轉向,被外界普遍解讀為美方在技術封鎖上的“戰術性讓步”。
原因也不難理解。英偉達因庫存積壓導致財報受損,而華為推出的昇騰910B芯片性能已超H20。美方在科技競爭中逐漸失去先發優勢,出口管制反而逼迫中國加速自主研發。
就在這些事件持續發酵之際,五角大樓下令微軟等承包商清退所有中國籍工程師,理由僅僅是“血脈風險”。此舉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質疑,是否意味著美國正在重蹈二戰時期種族偏見的覆轍?
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朗普即將開啟的訪華之行充滿變數。原定于9月初啟程的訪華計劃,原本被視為緩和中美關系的契機。特朗普不僅將帶領內閣官員,還計劃組織一個由高新技術企業領袖組成的龐大代表團。但茅晨月事件無疑為這次訪問蒙上陰影。
一些觀察人士推測,特朗普可能會以此為由,推遲或取消訪華,以免被國內鷹派視為“軟弱”。更可能的是,將茅晨月案作為談判桌上的籌碼,用以換取在關稅、科技出口上的中方讓步。
中方對此則始終保持冷靜和堅定。外交部多次強調案件性質為“司法個案”,并重申歡迎各國人士來華經商旅游,同時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這種理性克制的態度,展現出中國作為大國的法律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美之間的每一次交鋒,似乎都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場規則、法律、技術、輿論的綜合較量。從茅晨月案件到約翰·卡特事件,從AI芯片出口到工程師清退,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國家間博弈的精密算計。
對中國而言,依法辦事是底線,更是原則。在全世界面前,中國展現出的是一個法治國家應有的穩重與自信。即使面對來自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也沒有選擇妥協,而是依托法律程序,逐步推進案件調查。
茅晨月的歸途也許還很遙遠,但這場風暴正在把中美關系推向一個新的轉折點。未來仍充滿變量,但有一點已經明確: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不再只掌握在某一個國家手中。
茅晨月事件只是國際局勢中一枚小小的棋子,卻揭示出中美之間更深層次的博弈邏輯。面對壓力,中國始終堅持依法行事,展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風范。未來如何發展,關鍵仍在于誰能真正尊重法律、尊重規則、尊重對方的底線。
信息來源:
[1]美銀行高管茅晨月被禁止離華?外交部:涉刑事案件 看看新聞Knews
[2]美國一銀行高管在華被限制出境,外交部:涉及刑案 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