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設計師光亞平發帖稱自己為南昌大學錄取通知書做的設計疑似被抄襲。圖/社交平臺截圖
據澎湃新聞報道,7月21日,設計師光亞平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華東理工大學2025年本科錄取通知書涉嫌抄襲了自己多年前為南昌大學設計的本科錄取通知書,引發討論。
據光亞平所述,華東理工的通知書在“樹葉”柵格動態效果、校史年份排版等多個設計元素上與其作品高度相似。盡管校方回應稱“正在了解情況”,但這一事件已對高校形象造成一定影響。
當前正值全國高校發放錄取通知書的高峰期,此事無疑也給各大高校敲響警鐘:錄取通知書可以充滿創意,也可以簡潔樸素,但無論如何,原創精神不應缺席,求真是大學文化的底色。
錄取通知書作為高校給予新生的“第一份禮物”,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通知書設計上投入更多心思,如清華大學的立體校門、浙江大學的“金榜題名”卷軸等廣受贊譽,不只是因為獨特的創意出圈,更因其體現了大學自身的文化特色。
此次爭議的核心在于,華東理工的通知書設計被指與南昌大學早前的作品在核心創意上高度雷同——同樣是抽動格柵、動態樹葉效果,甚至校史年份的排版方式也如出一轍。盡管柵格動態設計本身屬于常見技術,但正如光亞平所言,“讓什么東西動起來,才是設計的核心”。如果兩校的通知書在視覺呈現、交互邏輯上過于相似,難免讓人質疑其原創性。
從法律角度看,僅憑現有對比尚不能直接認定著作權侵權,因為“標題排版、年份排列等屬于常見表達,較難主張獨創性”。然而,若設計被認定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商品服務,則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
更重要的是,即便最終法律層面未認定侵權,輿論場的負面影響已然形成。高校作為學術與創新的高地,若因通知書設計陷入抄襲爭議,多少會讓公眾對其治學嚴謹性產生質疑。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部分高校在設計管理上的疏漏。無論是自主設計還是外包合作,高校都應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確保作品的原創性。要知道,高校的聲譽不僅體現在學術成就上,也體現在細節之中。一張錄取通知書雖小,卻代表著學校的價值觀——是鼓勵創新,還是縱容模仿?
錄取通知書的核心價值,在于傳遞學校的文化與溫度,而非單純追求視覺沖擊。它可以是精致的藝術品,也可以是樸素的信函,但無論如何,都該是大學自身文化的體現,其原創精神不可或缺。
此次爭議提醒高校,在追求“網紅”設計的同時,更應堅守創新底線,避免因抄襲爭議損害自身公信力。畢竟,大學的真正魅力,不在于通知書的形式,而在于其內在的學術品格與創新精神。
撰稿 / 苑廣闊(職員)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