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鄭可簡創制出被譽為“天下第一茶”的團餅茶“龍團勝雪”開始,這種工藝繁復的貢茶便不斷精益求精,在宋徽宗時期達到極致,其價值甚至超越黃金,一餅難求。然而,這段屬于龍團的輝煌歷史,最終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一道詔令下宣告終結。朱元璋以“減輕茶戶勞役”為由,下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 這意味著官方正式廢止了耗費巨大的團餅貢茶制度,轉而推廣散茶(芽茶)。
朱元璋做出這個決定有其背景。雖然他聲稱是為了減輕茶戶負擔,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與他出身草根、深知民間疾苦、崇尚節儉的個性有關。奢靡耗時、價值更多體現于工藝而非實用性的龍團,顯然不符合他的理念。而且,這位開國皇帝本身似乎對精深的茶藝也缺乏興趣。
宋代并非只有龍團這類團茶(也稱“片茶”)。《宋史·食貨志》明確記載當時有“片茶”和“散茶”兩類。散茶是未經壓制的茶葉,制作相對簡易,主要產于淮南、歸州等地,飲用時蒸青后用沸水沖泡即可。而龍團作為頂級片茶的代表,其制作工藝則極其復雜繁瑣。根據宋人趙汝勵《北苑別錄》和宋徽宗《大觀茶論》的記載,需經過蒸茶、榨茶(去茶汁)、研茶(磨膏)、造茶(入龍鳳模壓餅)、過黃(烘烤定型)、烘茶等六道核心工序,追求“滌芽惟潔,濯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的極致。這種耗時費力的奢華工藝,在朱元璋的實用主義視角下,自然成了改革的首要目標。
朱元璋的廢團詔令,成為中國飲茶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深遠地影響了后世茶葉的制作和消費方式。明代的茶事發展大致可分為明初和明中晚期兩個階段。
明初(大致從洪武到成化年間),飲茶方式仍然延續著宋代的點茶法。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詳細記載了點茶的程序,如“注湯小許調勻”、“旋添入,環回擊拂”(即調膏、注湯、擊拂),以及所需的器具,如爐、磨、碾、羅、筅、甌、瓶等,與宋代基本一致。關鍵的變化在于原料:朱權使用的茶粉是直接將散茶(葉茶)碾磨羅篩而成,不再依賴預先制成的團茶。點好的茶湯盛于大茶甌,再分酌到小茶盞中品飲,有時還會加入花蕾以增添香氣。
在茶器方面,宋代備受推崇的建盞雖不再是絕對主流,且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寫成的古董鑒定書《格古要論》中就批評其“體極厚,俗甚”,顯示出審美上的疲勞,但其歷史地位猶存。永樂四年(1406年),明朝皇帝還將建盞作為國禮賜予日本足利義滿將軍(記載于《大明別幅并兩國勘合》),說明它在明初宮廷茶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朱權在《茶譜》中比較茶盞時,認為類似建盞的“淦窯”(吉州窯)產品注茶不清亮,更推崇景德鎮瓷(“饒瓷”)“清白可愛”的效果。
明·吳經提梁壺 南京市中華門外大定坊馬家山吳經墓出土
到了明中晚期,點茶法逐漸銷聲匿跡,被更為簡便直接的“瀹飲法”(即散茶直接沖泡法)所取代。這一根本性轉變的發生有兩個重要基礎:一是制茶技術的進步,如炒青工藝的發展,顯著提升了散茶的品質,使其能更好地展現茶葉的本真風味;二是文人審美觀念的轉變,他們開始倡導回歸茶之“真香”與“真味”。生活于嘉靖、萬歷年間的文人田藝蘅(著有《煮泉小品》、《留青日札》)在《煮泉小品》中明確批判團片茶:“皆出于碾鎧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今之芽茶也。蓋天然者自勝耳。”他對建盞的評價則更為負面,在《留青日札》中直斥“建安烏泥窯品最下”,這代表了當時主流文人的審美取向。
明代 文伯仁《品茶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瀹飲法的普及也帶動了茶器風尚的革新。輕薄雅致的景德鎮瓷器成為絕對主流,尤其是白瓷(青白釉、甜白釉)和青花瓷最受歡迎。明人茶詩中常用“雪”、“玉”來形容這些茶盞的色澤質地,例如宣德窯的茶盞被譽為“質厚難冷,潔白如玉”。流傳至今的實物如大英博物館藏的嘉靖“壇盞”、臺北故宮藏的嘉靖青花嬰戲圖套杯、上海博物館藏的嘉靖青花松竹梅三羊圖杯、四川平武出土的景泰青花歲寒三友紋托杯等都展現了這種風尚。同時,沖泡散茶所需的茶壺開始興起,南京出土的明嘉靖吳經墓提梁壺就是早期紫砂壺的重要實例,標志著紫砂器的興起。
明晚期 | 徐文錫 桂花砂四方宮燈壺
明代的飲茶變革同樣深刻影響了日本茶道的發展。日本茶道后來主要分為兩支:抹茶道源于宋代點茶法,由12世紀末的榮西禪師傳入,并在16世紀后期由千利休集大成;而煎茶道則直接源于明代中晚期的瀹飲法(散茶壺泡法)。它由江戶初期的隱元禪師傳入日本,起初影響不大,直到18世紀末,經人稱“賣碳翁”的柴山元昭等人努力,融匯了抹茶道的形式美學并注入了精神內涵,才真正確立其地位。到天保年間(19世紀上半葉),煎茶道形成了師承流派。與形式嚴謹的抹茶道相比,煎茶道不拘泥于固定茶室,使用茶壺泡茶,形式更簡潔自由,更注重飲茶時的自然心境與個性表達(奉行“茶有真香,無容矯揉”),追求“簡潔方便”與“尊重美”的統一。這種精神內核與明代中晚期文人追求茶之“真味”的理念高度契合。
朱元璋廢除團茶貢制的詔令,不僅是出于減輕民負的考慮,更無意中引發了一場深遠的飲茶革命。它終結了宋代極致奢華的團餅茶時代,推動制茶工藝向提升散茶品質的方向發展,最終促成了簡便自然的瀹飲法成為主流。這重塑了茶器審美,使人們從推崇厚重的建盞轉向青睞輕薄的白瓷與青花,并深刻影響了日本煎茶道的形成。這場變革的核心,是從追求繁復工藝的象征性價值,回歸到重視茶葉本身的風味與飲用體驗,標志著中國飲茶文化進入了一個更普及、更注重天然本真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