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浙江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擬投資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5%股權,投資金額達751,458,561.43元。
這一交易具有標志性意義,是省級大型發電集團首次深度參與國家主導的核聚變能源開發,為中國“人造太陽”夢想注入了強勁的資本動力。
根據公告,浙能電力此次投資的聚變能源公司是由國家隊領銜的核聚變核心平臺。此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電、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上海未來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重科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浙能電力一道,以1.0019元/注冊資本的價格,共同向聚變公司投資約1,149,157.48萬元,認購其新增注冊資本1,146,927.00萬元。其中,浙能電力出資約75,145.86萬元,持有聚變公司5%股權。
公告還披露了標的公司的基本情況。聚變公司成立于1983年6月24日,注冊資本353,073萬元,法定代表人為劉葉。該公司原為中核集團下屬的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成為中核集團聚變能源產業的實施主體、投融資平臺及抓總單位。
聚變公司以磁約束托卡馬克為技術路線,按照先導實驗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的發展階段,目標是最終實現聚變能的商業化應用。
「能見」了解到,核聚變因模擬太陽發光發熱原理,被譽為“人造太陽”。它具有顛覆性的理論優勢:燃料取自海水中的氘,取之不盡;反應過程清潔安全,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被視作人類能源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50年,全球核聚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萬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國務院國資委在2024年10月明確將核聚變列為重點未來產業,提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的策略,重點支持相關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力爭在核聚變反應堆設計、材料研發、等離子體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加快核聚變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浙能電力2024年財報顯示,其火電裝機占比仍達68%,但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已顯著提升至22%。此次投資聚變公司,是其從“火電為主”向“火電+新能源”雙主業轉型的重要延伸。
業內人士對「能見」表示:“在雙碳目標下,煤電空間逐步收窄,風光發電又面臨間歇性瓶頸,浙能必須尋找具備基荷電力潛力且完全零碳的新選項。聚變能一旦突破,將重塑整個行業格局。”
浙能電力在公告中明確,此舉旨在“前瞻布局未來清潔能源”“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探索未來能源科技”。其在能源項目開發、工程建設和電網運營方面的深厚經驗,未來有望與聚變技術形成獨特協同。
盡管核聚變曾被稱為“永遠還有50年”的技術,但在全球資本與政策的雙重推動下,這一時間窗口正加速收窄。浙能電力的這一選擇,既是對能源革命的深度參與,也是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戰略博弈。這場跨越數十年的能源豪賭,最終能否為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答案或許將在2027年BEST裝置的等離子體光芒中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