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青海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青海省海西州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總干段)百日攻堅活動正式啟動,全面吹響百日攻堅沖鋒號。
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是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的配套項目,對構建青海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進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今年6月總干段主體工程開工以來,1#至4#隧洞已陸續進入主洞施工階段。當前正值高原地區工程建設黃金期,開展百日攻堅活動,將進一步凝聚攻堅合力,全面激發全體參建人員的工作熱情,為總干段工程建設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確保優質高效完成各項節點目標。
2023年11月,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與青海省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青海公司,“兩手發力”協同推動青海水網建設,初步探索形成了央地合作推進區域水網建設的新模式。近兩年來,“青海模式”不僅加速了區域水網的落地實施,更在投融資機制、資源整合等方面探索破解傳統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瓶頸,為保障國家水安全、推動水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2023年批復印發的《青海省水網規劃》明確提出,將規劃建設超1000億元的水利項目,長遠來看,僅靠財政資金支持遠遠不夠。”而對于當時成立兩年多的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來說,作為國家水網建設領軍企業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運營主體,也需要與西線工程的重要水源保護區和受水區青海進行深度合作。
2023年6月,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和青海省委省政府聚焦國家戰略所需、青海發展所向,主要領導多次會晤后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市場化、實體化、項目化、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共同推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和青海水網建設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同年11月,雙方在西寧合資成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青海公司。自此,央地聯手推進青海水網建設的新平臺正式搭建。新平臺如何整合雙方優勢?南水北調集團發揮融資、技術、人才優勢,青海省提供資源、政策保障,雙方優勢互補,有效解決了地方資金籌措困難問題。
單從雙方合作的首個省級水網重點項目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來看,“央地合作”的執行效能已經凸顯——僅用一年時間完成可研編制、審批及開工準備,大幅度縮短前期工作周期,較同類項目效率提升40%以上。
在“央地合作、優勢互補”的機制推動下,快速落地實施,實現“最后百米”沖刺跑,才有了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一期(總干段)主體工程在2025年6月1日的全面開工。
傳統水利工程建設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低。對南水北調青海公司來說,如何保障項目建設運行的資金穩定性、增強項目的抗風險能力是發展繞不開的“必答題”。
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工程之——那棱格勒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總投資約113.68億元,預計2030年投用發揮效益。項目供水達產過程較長且存在不確定性,運行還貸還存在一定的資金缺口。
通過從《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中找方向,南水北調集團青海公司堅定了探索建立水能融合綜合開發模式的決心。
青海省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居全國第二,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南水北調集團充分利用青海風、光自然資源稟賦,探索“水能融合”,實施“水網+新能源”新路徑,以新能源收益反哺水利工程。
新能源項目“短、平、快”的特點,消解了水利工程周期長、回報低的痛點。1吉瓦新能源項目每年收益約5000萬元,這筆收益將在水利項目建設的長周期內,給予企業現金流,保障項目長期穩定實施。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青海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馬統邦總結指出,南水北調集團“青海模式”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單個項目,更在于其“調水+”的綜合開發理念。區域水網建設有了新路徑。公司總結“調水+”理念經驗,進一步創新融合發展模式,深化拓展“調水+電力”、“調水+生態”等綜合開發戰略,探索建立“水、能、產”融合的發展模式。
由此,央地協同、互利共贏的合作生態已從柴達木盆地“開花結果”,在青海全省的水網布局中“落地生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