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評論員 劉玉婧
“現在孩子躺在沙發上玩游戲,跟100年前人們躺在床上吸鴉片的姿勢一模一樣。”“打游戲的孩子就跟精神病人一樣。”
正值暑假,短視頻平臺上,一群“反游戲斗士”在瘋狂輸出。家長們以為他們關心孩子,但他們只是關心家長的錢包。這些賬號不僅依靠“罵游戲”獲取平臺流量分成,同時還承接教育機構、戒網癮學校及訓練營的廣告投放。
主播用煽動性的話術,歇斯底里地控訴游戲,刻意炮制網癮少年揮霍人生的教育焦慮,此類短視頻贏得了不少家長的點贊和轉發。積攢粉絲的同時,賬號主播在直播間激情引導消費,購物鏈接里宣傳售賣的新型“家庭教育課程”“戒網癮學?!薄笆罴偬赜枲I”動輒幾萬元,不僅所謂的專家團隊資質無從考證,辦學機構更是涉及違法經營,效果甚微而且維權困難。
把游戲毒品化、妖魔化,其實是對孩子可教育性的認知偏差,許多家長平時對孩子缺少關注,對教育規律缺乏認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卻要走捷徑,誤認為花錢就能“擺平”。自己不懂教育,卻相信一些陌生主播掌握“竅門”。在“病急亂投醫”心態驅使下,家長盲目尋求外力的幫助。這些“反游戲斗士”賬號主播,就是洞察和拿捏了家長心理,強化“玩物喪志”固有偏見認知,激化家庭內部矛盾,再利用平臺算法精準推送形成信息繭房,在罵游戲中做起了生意。
這些“義憤填膺”的反游戲主播并不懂教育,痛罵游戲只是一種手段,賣課斂財才是真實目的。任何一種影響家庭關系的事件,都可以成為他們在互聯網上煽動情緒、制造焦慮、掏空家長錢包的表演話術。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輸入“家庭教育”關鍵詞,相關投訴有1800多條,其中不少都跟解決孩子網癮有關。不少家長反映,花費高價購買了相關課程后,不但解決不了孩子沉迷游戲的問題,親子關系反而變得愈發緊張。
惡意夸大問題,卻沒能力解決問題,這些虛假宣傳、違法經營的網課必須嚴厲打擊。但是,由此暴露出的家庭教育需求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認真作為。政府有關部門應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為家庭教育提供專業指導,面對巨大的家庭教育需求,不應該把家長推向市場上那些無資質、無牌照的“黑機構”,確保家長能夠通過正規渠道獲得相應服務,減少不法分子投機取巧的謀利機會,壓縮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間。
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只有讓不法牟利者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能消除這門黑心的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