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段的景谷河因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河岸抗沖刷性弱,成為沿岸5個村1.14萬群眾汛期的“心腹大患”。面對這一隱患,鎮沅縣積極探索解決方案。如今,這條曾經讓沿岸群眾提心吊膽的水患河道,已成為集防洪、生態、產業于一體的“幸福長廊”。
整治后的景谷河振太鎮段。鎮沅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走進振太鎮文東村,漫步河堤旁,流水潺潺,兩岸農作物長勢良好。而在去年以前,每逢雨季,這里就會變成一片灘涂。“在河堤整治前,每次發洪水,水都會漫進農田,造成較大損失。”文東村大村小組村民唐家輝回憶道。
為此,鎮沅縣成立了由專業人員與村民代表組成的工作專班,引入“格賓石籠+植草磚”的生態護坡技術,旨在實現“行洪安全+生態修復”的雙重目標。
整治工程完成后,為確保景谷河始終保持“堤固、河暢、水清、岸綠”,鎮沅縣構建了“水務部門專業指導+各級河湖長牽頭+村組長分片+村民共同參與”的共管體系,通過全民參與、上下聯動,實現了河道從“工程治理”到“長效管護”的轉變。
曾經讓當地村民憂心忡忡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依托穩定的防洪環境,沿岸群眾在河岸邊發展起果蔬種植、生態養殖等產業,形成了“河堤固—產業興—農民富”的良性循環,讓村民切實享受到工程建設帶來的民生紅利。“河堤整治后,洪水再也沒漫過我們的農田,農作物也沒有遭受損失,農民收入得到了切實保障。”唐家輝欣慰地說。
景谷河振太鎮段的整治工程,是鎮沅縣筑牢防洪屏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通過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防汛防洪能力,逐步構建起更加科學、高效、全面的防汛體系,為全縣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劉珊杉、王梓驍、戴思琪)
來源:鎮沅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