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見證人類“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案例”;
在茶文旅融合發展的旅游中,感悟各族群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攜手奮進的活力;
在電影《蘆笙戀歌》誕生的地方,親身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和蘆笙舞,歡樂喜悅的笑臉洋溢出新時代賦予的幸福生活;
在瀾滄江畔舉辦野釣、籃球、氣排球等比賽,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風貌、交流互鑒、情感交融的舞臺,共同書寫“體育興邊、文化潤疆”的動人篇章……
瀾滄,坐落于彩云之南、瀾滄江畔,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普洱市接合部,國境線綿延80.563公里,成為我國西南邊陲的交通要沖和門戶,被譽為“拉祜山鄉,邊陲寶地”。
近年來,瀾滄縣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瀾滄江畔石榴紅”民族工作品牌,依托景邁山、老達保以及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以旅促融、以節搭橋、以體育心,全域構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陣地,進一步推動各民族交融互嵌、情意相牽,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瀾滄故事,邂逅民族團結進步“融”的模樣。
“青瓦”布朗寨 李曉維/攝
在山水相逢中融在一起
若說旅游,引客來是第一。
賞櫻花、觀云海、聞茶香、品古茶、逛古寨……瀾滄縣依托景邁山IP,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體驗,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成為區域旅游的流量密碼。
6月下旬的一天,記者一行前往翁基古寨。這個被譽為“千年布朗族古寨”的地方,是景邁山生態文化保留和傳承完整、原始風貌濃郁、自然風光秀麗、民族特色突出的古寨之一。
當天雖然下著小雨,可是還沒到翁基的大門口,路邊的車就一輛接一輛停了幾百米。漫步古寨青石板路,步入景邁“慢生活生態圈”,體驗傳統手作、山野美食、生態民宿。
來自北京的游客汪明禁不住感嘆:“這‘千年古寨’,來得值!”
這些感慨,來自這些年翁基村以茶產業為基石,通過生動的火塘文化與歡快的布朗族歌舞,豐富中外游客的旅游體驗。
如今,寨內成立了住宿、餐飲協會,進一步規范了旅游產品的供應,并擴大了對旅游團和旅行社的接待能力。同時,還精心打造了布朗族的“山康節”“開門節”“關門節”等傳統節慶活動,豐富文化內涵,吸引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古老的村寨在文旅融合發展中煥發新生。
除此之外,來大平掌古茶林、糯干古寨等地的游客也絡繹不絕,顯現出景邁山的獨特魅力和吸引力。
而吸引游客的,并不僅僅是景邁山的自然美景。
去年以來,瀾滄縣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推出了穿越古茶林徒步、拾憶古道情、尋農耕文化、篝火晚會等文化和體驗活動,讓游客深入體驗當地傳統文化和茶文化;同時打造了一批鄉村旅游景點周邊游和自駕游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推動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推進民族服飾、竹編工藝等文創產品開發,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
如今,景邁山上民宿數量達174家,擁有1428間客房,民宿的持續迭代升級,成為旅游發展中的重要吸引力。
6月3日,景邁山旅游民宿協會正式成立,這不僅是對景邁山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融合創新的積極探索,更是推動惠民鎮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標志著景邁山旅游民宿行業規范化建設邁入新階段。
6月12日至14日,瀾滄縣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遺“購物節”活動在老達保村舉行,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場景深度融合,為各族游客帶來一場可看、可聽、可玩、可帶走的文化遺產奇妙之旅。
老達保是瀾滄的一面旗。
近日,記者來到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拉祜族蘆笙舞)代表性傳承人李石開正招呼著住在自家民宿的游客。
來自江蘇的游客張女士感慨地說:“來這里住著感覺比在城市里舒適,村民很熱情,老板也很有才,在祖國的邊疆能體驗到如此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次出來玩真的是收獲滿滿。”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老達保根據“文化賦能,振興鄉村”發展道路,將傳統民居、民間歌舞文化與鄉村旅游、文創藝術相融合,依托拉祜族擺舞、蘆笙舞、牡帕密帕等民族文化資源,打響“快樂拉祜”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條符合村情、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康莊大道”。
泰國游客舉著手機拍舂香粑粑,法國背包客跟著學打陀螺,北京來的小學生用蠟筆臨摹墻上的拉祜創世神話彩繪……演出人員套上綴滿銀飾的演出服,突然沖觀眾席喊:“那個穿花襯衫的小哥,要不要上來試試跳擺舞?”
“舞”出幸福生活 陳鋆/攝
這種零距離的互動或許正是老達保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各民族融在一起最美的模樣。
近年來,瀾滄縣精心打造的“騰飛之路”“科技之路”“世遺之路”三條美麗線路,融合自然風光與拉祜文化,大幅提升旅游體驗。編制完成《瀾滄縣全域旅游發展策劃》,六時酒店、景邁府酒店等投入運營,棲云國際生命養護中心、鹿柴山集—瀾滄雨林度假社區、洲際假日酒店、勐朗快樂拉祜小鎮等項目穩步推進,旅游設施不斷完善。
木戛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的保護傳承基地,素有“蘆笙吹響的地方”之美譽,這里完整地保留了拉祜族傳統的蘆笙制作技藝;南六村,建立了特色蘆笙產業“非遺工坊”,推動了生態、民族特色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大歇場,是一個拉祜族、彝族等多民族雜居的村落,當地充分利用獨一無二的木刻藝術、農民畫作品以及鄉村博物館等獨特資源,打造出集鄉村觀光、休閑度假與民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勝地……這些生動的探索,成為詮釋瀾滄農文旅融合新范式,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引擎。
2024年,瀾滄縣接待旅游者733.3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84.89億元,分別增長11.3%、14%,“數”里行間體現出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熱度。
瀾滄縣開展拜年習俗展示活動
在共慶節日中融在一起
在瀾滄縣,春節、葫蘆節、潑水節等節慶活動成為各族群眾不分彼此、共同歡慶的節日,民族文化、民族服飾、民族美食大家共享,生動呈現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交融格局。
拉祜山春潮澎湃迎賓客,瀾滄城笙歌擺舞慶豐年。
2025年春節期間,瀾滄縣舉辦“各族共歡 文藝盛會展新象,團結共慶 精神家園譜華章”民族民間歌舞晚會及電子焰火展演活動、2025年擴塔(春節)拜年習俗展示活動、非遺文創展示活動等,《歡騰野闊》《蘆笙吹響的地方》《韻·安康》等節目精彩上演,舞出各族兒女的幸福生活。
據統計,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瀾滄縣共接待游客33.42萬人次,同比增長39.77%,實現旅游消費3.5億元,同比增長63.55%。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025年瀾滄葫蘆節期間,瀾滄拉祜風情園開設拉祜風情園市集,其間民族服飾、葫蘆飾品、土特產、特色美食、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等讓各族游客大飽眼福、大飽口福。
此外,茶話音樂交流會、咖啡品鑒交流會、拉祜族擺舞、民間歌曲演唱、三腳歌等全民狂歡活動以及噴火、川劇變臉、魔術等展演活動持續開展,葫蘆節成為各族群眾不分彼此、沉浸式共享共慶的節日,潛移默化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著各族群眾的心田。
潑水節,在傣語中又稱為“桑勘比邁”,即“新年佳節”之意,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與獨特的民俗風情。
為促進各民族群眾間的文化交流與團結互助,深入挖掘“賓弄賽嗨”文化內涵,4月12日,勐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老街村傣族寨村民小組、勐濱村城子村民小組、勐濱村那養村民小組和勐濱村芒東村民小組4個村民小組舉行了潑水節,在象腳鼓敲響的節奏中,在漫天飛舞的吉祥水花里盡情歡樂,各族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
端午節,這個承載千年傳統與習俗的節日,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鑲嵌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
研學團隊探訪景邁山古茶林
5月30日,東回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濃濃端午情·志愿暖民心”系列活動,鎮干部職工植樹、與志愿者一起包粽子,既傳承傳統又增進情誼。
期間,惠民鎮、發展河鄉等鄉鎮都開展了端午節系列活動,將傳統節日與志愿服務結合,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點點滴滴,都是近年來瀾滄縣依托節慶活動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創建載體生動鮮活、游客參與度高、媒體關注度廣、社會影響力大等優勢聚人氣、增友誼、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重要平臺的生動實踐。
如今,一個個熱辣滾燙的民族節慶成為傳承民族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盛會,“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在瀾滄縣被不斷豐富。
2023年9月19日,各族群眾共同慶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
在體育運動中融在一起
體育活動是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是增進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
去年以來,瀾滄縣把體育促“三交”工作作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著力點,聚焦大型賽事、體育訓練、文化旅游等品牌建設,豐富拓展內涵外延,積極致力于體育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引導各族群眾在參與體育賽事活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年云南省邊境幸福村體育嘉年華現場,瀾滄縣代表隊頑強拼搏
5月27日,隨著終場哨聲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逢春體育館響起,為期四天的“2025年云南省邊境幸福村體育嘉年華暨邊境縣(市)三人籃球賽”圓滿落幕,云南25個邊境縣(市)的近200名各族運動員在中越邊境線上以籃球競技為紐帶,共同書寫了“體育興邊、文化潤疆”的動人篇章。
其中,瀾滄縣代表隊身穿刺繡球衣頑強拼搏,將民族文化符號融入賽事,彰顯了民族文化特色,為賽事增添了獨特魅力,也斬獲了亞軍的好成績。
取得這樣的成績,與瀾滄縣多年來一直舉行的籃球賽事有關。
據悉,瀾滄縣“新紀元瀾滄江杯”籃球運動會已經舉辦了35屆,這為當地培養籃球運動員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成為瀾滄縣一項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賽事。
2024年瀾滄江杯籃球運動會上共有51支代表隊、700名運動員參賽,經過144場激烈角逐,不僅創下了到場觀看球迷數量的新高,更成為了促進各地運動健兒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平臺。
揮鞭桿、擲陀螺、甩麻線……動作敏捷,拋擲準確。一個個陀螺在地上飛速旋轉,轉出了快樂,也把各族群眾的心轉到了一起。
而這,正是瀾滄縣糯扎渡鎮扁擔山村2025年2月舉辦的第二屆“挑擔者杯”大賽中陀螺賽的精彩一瞬。
瀾滄江臘撒碼頭
本次比賽共設置陀螺和籃球兩場賽事,共有來自扁擔山各村民小組的15支陀螺代表隊和12支籃球代表隊參加比賽。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家通過參與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互相切磋技藝、交流學習,提升技能、鍛煉體魄,增進情感、凝聚民心,營造各民族和諧融洽的氛圍。
高原訓練勝地、戶外運動天堂、 四季賽事樂園,隨著云南體育三大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云嶺大地“周周有活動 月月有賽事”,瀾滄縣也在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健身需求的同時,帶動更多人通過賽事探索自然魅力。
瀾滄江畔,碧波蕩漾,是釣魚愛好者的天然競技場。
6月中下旬,一場充滿激情與歡樂的盛宴在糯扎渡鎮南現村拉開帷幕,瀾滄江糯扎渡庫區野釣邀請賽、趣味陀螺比賽、甜蜜瀾滄江芒果節三大活動聯袂登場,各族群眾共赴一場自然與民俗交融的狂歡。
雪林佤族鄉,距離瀾滄縣城112公里,是與緬甸僅一水之隔的國門鄉。在那里,一座NBA標準籃球場奇跡般矗立國門,曾經的垃圾場成為現代化運動中心,點燃邊疆青年的體育夢想與民族自豪感。
這是瀾滄縣不斷完善體育公共服務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瀾滄縣深入實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健身場地設施持續改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體育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2024年瀾滄縣有體育場地1374個、體育場地面積108.4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8平方米,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建設項目完工已投入使用,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運動健身和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新需求,也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場域。
奔騰不息的瀾滄江,滋養著沿岸的土地與生靈,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融與傳承在瀾滄江流域精彩上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沿著江水傳播、共享。
下一步,瀾滄縣將全力培育拓展“夜游”“夜娛”等新業態,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通過各民族喜聞樂見的節慶活動和體育運動,著力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實,逐步實現從“互動”向“互融”的轉變,描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圖景。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馬新煥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瀾滄縣民族宗教局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