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人都以為歐盟會鐵板一塊地制裁中國,畢竟打著"保護歐洲"的旗號嘛。
可投票結果剛一公布,德國等5個國家公然說"不",12個國家選擇棄權,這個所謂的鐵盟友瞬間散了架。
到底什么讓德國這個歐洲老大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這里面的門道可深了。
270億歐元買來的背叛:德國為何在最后一刻倒戈?
這事兒得從270億歐元說起。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年收入超過270億歐元,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眾、寶馬、奔馳這些德國工業巨頭,已經被中國市場的"金手銬"死死拴住了。
寶馬在中國的年利潤比整個歐洲市場還要多出20%。大眾集團更夸張。2023年在華銷量300萬輛,占其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這哪里是市場依賴,簡直是生命線。
投票前一天,德國總理肖爾茨還在猶豫。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打進總理府,寶馬CEO齊普策甚至公開喊話。
"給中國電動車加關稅這事兒,根本行不通!會破壞自由貿易的規矩,對誰都沒好處。"這話說得冠冕堂皇,但說白了就是一個意思:別動我們的奶酪。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6月份剛訪問過中國。那趟訪問可不是走過場,德國人心里清楚得很,中國市場丟不起。
一旦歐盟通過關稅制裁,中國的反制措施必然跟上,到時候德國車企在華業務將面臨供應鏈斷裂的系統性風險。這就是為什么德國在最后一刻從棄權改為堅決反對。說到底,270億歐元的年收入,比任何政治原則都更有說服力。
這種經濟綁定有多深?德國巴伐利亞州副總理艾萬格的話最直白:"我們反對關稅,要支持汽車出口到歐洲。"翻譯過來就是:別拿我們的就業開玩笑,工人的飯碗比政治正確更重要。
經濟綁架政治的那一刻,歐洲的脊梁骨斷了
歐盟這臺精密機器,開始咯吱作響。27個國家投票,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10票支持,5票反對,12票棄權。這哪里是什么團結一致,分明是各打各的算盤。
法國帶頭支持關稅,為什么?答案很簡單:法國車企雷諾在華市場份額不足2%,反正也沒什么生意,無所畏懼。
意大利跟進支持,因為擔心中國電動車會把本土小車企的生意搶光。波蘭和荷蘭也舉手贊成,理由是"保護歐洲就業"。
但這些國家忽略了一個問題。
當經濟利益與政治立場發生根本沖突時,純粹的政治原則還能堅持多久?
德國的選擇給出了答案:不到24小時。
更有意思的是那12個棄權國。西班牙總理桑切斯說得最直白:"應該繼續談判,而不是直接對抗。"
瑞典人也擔心,貿易戰一旦升級,最終傷到的是自己經濟。這些棄權票說明什么?說明大家心里都有桿秤,既不想得罪歐盟老大哥,也不想和中國鬧僵。
這種分化暴露了歐盟的一個根本問題。當年建立歐盟的初衷是團結對外,現在卻因為經濟利益的分化,連基本的對華政策都無法統一。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試圖用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的做法,都會遭遇現實的無情反擊。德國的倒戈,不是背叛,而是理性選擇。
法國白蘭地背后的算計:為什么有人敢投贊成票?
中國的反擊來得又快又準。
投票通過后第4天,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歐盟白蘭地征收臨時反傾銷保證金,最高39%。
這一招,直接打在了法國的七寸上。
法國白蘭地出口到中國的數量,占其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勃艮第地區的酒廠老板們這下急了,紛紛給政府打電話抗議。
"我們支持你們制裁中國電動車,你們得保護我們的白蘭地生意啊!"政客們這才發現,中國的反制措施比他們想象的更精準。
不僅是白蘭地,中國還啟動了對歐盟豬肉和奶制品的反傾銷調查。調查期延長到2025年6月,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未來一年多時間里,這些歐洲農產品出口商都要在不確定性中煎熬。
對比一下德國和法國的不同處境就明白了。德國車企在華根深蒂固,一旦失去中國市場,整個產業鏈都要受沖擊。
法國呢?雷諾在華市場份額不到2%,丟了也不心疼,反而覺得中國車搶了自己的歐洲市場。所以法國敢投贊成票,德國不敢,道理就這么簡單。
更有意思的是匈牙利的表現。比亞迪在匈牙利建了歐洲工廠,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投資額超過10億歐元。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說得很直白:"我們歡迎中國投資,這對匈牙利經濟有好處。"這就是現實:誰給我帶來真金白銀的投資和就業,我就支持誰。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這些小國也投了反對票。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的經濟嚴重依賴出口貿易,不想因為這事兒和中國把關系搞僵。
小國有小國的生存智慧,在大國博弈中,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才是硬道理。馬耳他雖然國家很小,但算得很清楚:沒必要為了這個事去得罪中國這樣的大國。
27國投票的終極懸念:誰會是這場博弈的最大贏家?
短期看,關稅措施的效果非常有限。歐洲消費者買中國電動車確實要多花錢了,最高55.3%的綜合關稅不是開玩笑的。
但問題是,這個成本最終誰來承擔?還不是歐洲的普通老百姓。
更要命的是,這和歐盟自己的減排目標沖突了。歐盟計劃到2030年減排55%,主要靠推廣電動車。
現在電動車價格人為抬高,老百姓買不起,減排目標怎么完成?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長期來看,中國企業可不會坐以待斃。比亞迪在匈牙利的工廠已經開工,上汽集團也在歐洲選址。
直接在歐洲本地生產,繞開關稅壁壘,這招釜底抽薪比什么都管用。到時候,歐洲消費者還是能買到便宜的中國電動車,只不過貼個"歐洲制造"的標簽。
這種本地化布局還有個好處:創造就業。
比亞迪匈牙利工廠預計雇傭數千名當地工人,這些工人拿到工資后,會支持中國企業還是歐洲政客?答案不言而喻。
美國早就把中國電動車關稅提到了100%以上。
結果呢?中國電動車企業轉向其他市場,挪威、英國的銷量猛增。
貿易戰從來沒有贏家,只有轉移傷害。
更深層的影響是對歐盟內部團結的沖擊。這次投票暴露的分歧,遠比關稅本身更嚴重。
當經濟利益和政治立場發生沖突時,歐盟的凝聚力到底有多強?德國的倒戈給出了答案: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國的反制策略也很精明。不搞全面對抗,而是精準打擊:白蘭地打法國,豬肉奶制品威懾其他支持國。
這種分化瓦解的策略,比全面貿易戰更有效。到頭來,這場博弈的最大贏家可能就是中國。
結語
這場投票暴露的不是歐洲的軟弱,而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政治決策的復雜現實。
未來的國際博弈將更多體現為經濟利益的精準計算,意識形態的簡單對立已經過時了。
面對這樣的變局,你覺得小國該怎么在大國博弈中給自己找到最好的位置?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