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想要戰爭,那么他們就會得到戰爭!”德國官員面對《華爾街日報》的質問,拋下這句前所未有的狠話。就在7月中旬,特朗普政府撕下偽裝,將歐盟商品關稅從10%猛推至15%-20%,汽車關稅更鎖定25%高位,8月1日還將啟動30%全面關稅。曾經主張妥協的德國,為何突然拔刀亮劍?
一、退無可退:美國的貪婪逼出歐洲鐵拳
過去幾年,德國始終是歐盟內部的對美“鴿派”。但特朗普的胃口步步膨脹——從3月25%汽車關稅威脅,到7月強推15%基準關稅,甚至拒絕歐盟提出的汽車關稅互減方案。德國經濟已連續兩年負增長,若30%關稅落地,2025年經濟增速恐再跌0.6%。
作為歐盟最大出口國,德國汽車業首當其沖。每年超200萬輛汽車輸美,創造500億歐元產值,而對美出口占歐盟總出口的30%以上。當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輕描淡寫表示“相信能達成協議”時,德國終于看清:妥協只會換來更狠的絞索。
二、中國的三張王牌:給德國的戰略底氣
1. 經濟杠桿:汽車命脈的“穩壓器”
- 奔馳在華銷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大眾超40%,中國連續8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 就在7月美歐談判破裂之際,中國商務部宣布支持中德深化新能源與智能汽車合作,為寶馬沈陽工廠、大眾安徽電池實驗室火速開綠燈5。德國車企得以用中國市場對沖美國風險,穩住了基本盤。
2. 稀土博弈:卡住美國軍工咽喉
- 美國防部文件顯示,F-35戰斗機所需稀土嚴重依賴“非中國渠道”間接供應。
- 中國隨即對釹鐵硼等高性能磁材實施出口許可審查,直接掐緊供應鏈。而德國作為歐洲唯一具備中高端稀土加工能力的國家,地位陡然提升。這把“鑰匙”讓德國看清:美國也有軟肋。
3. 去美化共識:情報與外交的默契
近年德國安全部門頻繁曝光間諜案,內部質疑“被美國牽制太久”的聲浪高漲。中方多次表態反對經濟問題安全化,德外長瓦德富爾則公開警告:“歐盟并非毫無還手之力”。這種戰略默契,為德國轉向注入政治底氣。
三、德國的絕地反擊:四招直擊美國痛處
1. 千億關稅大棒
歐盟已備好兩輪反制清單:210億歐元立即執行+720億歐元預備方案,覆蓋花生醬、威士忌、飛機等商品。
2. 啟動“貿易核彈”反脅迫工具(ACI)
一旦啟用,歐盟可限制美企投資、拋售美債,甚至切斷金融通道。德法若聯手行動,可能引爆美國債務危機。
3. 數字關稅狙擊硅谷
針對谷歌、蘋果等企業加征數字服務稅,雖效力有限,但直擊民主黨票倉,放大美國內部分裂。
4. 重構朋友圈:E3機制與中歐聯動
英國新政府甫一上臺,德法立刻與其簽署《諾斯伍德宣言》《肯辛頓條約》,重啟英法德“E3”安全協作機制。7月24日,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緊急訪華,推動綠色氫能標準互認、關鍵礦產聯盟等合作,劍指“去美國化”供應鏈。
四、全球變局:三足鼎立時代降臨
這場貿易戰已超越經濟利益,成為規則主導權的生死博弈。
- 美國的自信源于服務貿易對歐2800億歐元順差,但商品領域的2356億美元逆差暴露其產業空心化。
- 歐盟加速“戰略自主”,從數字主權到防務工業全面去美國化,但內部法德分歧(如軍援烏克蘭成本分攤)仍是隱患。
- 中國以靜制動,借德國突圍撬動西方陣營裂痕——上半年對德出口激增11%,成為歐洲最穩供貨方。
四、結局:誰在孤立誰?
當德國官員怒吼“想打仗就奉陪”時,白宮仍以為這只是虛張聲勢。然而,中國遞出的三張牌——市場、稀土、戰略默契——已讓德國握緊反擊的刀柄。特朗普或許忘了:被逼到墻角的盟友,才是最危險的敵人。
歷史總在輪回中前進。
七十年前,馬歇爾計劃將歐洲綁上美國戰車;
七十年后,三件東方“法寶”助德國斬斷枷鎖。
跨大西洋聯盟的墓碑上,刻著“美國優先”四個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