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舒雯祭祖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光宗耀祖”。
你得先覺得自己的祖宗很光榮,然后還得去給他們增光。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假如祖宗們都不準你來祭奠呢?
最近福建安溪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有了新的思考。
詹舒雯,一個女孩,高考考了692分,名列福建省文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學錄取。按說這是件高興的事,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有點意思了。
她們家族的老人們做了一個“破天荒”的決定:準許她進祠堂祭祖。
我查了一下當地的規矩,幾百年來,女孩子是不能當主祭進祠堂的。這個規矩的邏輯大概是:祠堂里的祖宗都是男的,所以只有男人才配跟祖宗說話。
至于女人,不好意思沒資格。
但這次可不一樣了,祠堂不但破例給她敞開了大門,還鋪好了紅地毯。甚至于,她肩膀上寫著“榜眼”的紅色綢帶,還是族長親自用紅筆描寫上去的。
最“夸張”的是,詹家的族譜還特地為她單開一頁。
族里那些年邁的老人,這次也都顫顫巍巍地到場,畢恭畢敬地跟著她,一同在祖宗牌位前磕頭。
看起來很風光是吧?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男人生下來就能進的地方,女孩子要卻要用北大的錄取通知書才能敲開?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管這叫“破例”。
破例的意思是:規矩還是那個規矩,只是因為你太優秀了,我們網開一面。
這種邏輯翻譯過來就是:你雖然是女的,但你考上北大了,所以我們勉強承認你也算宗族里的“人”。
什么時候,一個女人的優秀,要靠允許進祠堂來彰顯了呢?
據我所知,祠堂里供的都是已故之人的牌位。這些人生前還定了一堆規矩,身后還要后人去遵守。
諷刺的是,這些規矩里明確寫著一條:女人不配進來。
其實,一個明確排斥你的地方,不去也罷。
毫無疑問,祠堂是用來紀念人的,但真正的祠堂不該是一棟建筑,而該是那些可以代表你的東西。
比如說你要是個數學家,大家紀念你不是通過修建祠堂,而是通過記住你的定理;你要是個作家,那就是通過你的著作。
它不需要誰來準許,也不用誰去破格,因為它是你自己創造的。
它們的差別,就像租房和買房。租來的房子再好,房東要是讓你走,你就得走;自己的房子雖然可能小一點,可沒人能趕你走。
很多女性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比如王濛。
小時候因為她是女孩,爺爺曾說這孩子不要也行。等她成了短道速滑的世界冠軍,爺爺又說這是他最寶貝的孫女,還破例讓她去祖墳祭拜。
但王濛需要這樣的破例嗎?
我覺得不需要。
她在冰場上創造的每一個紀錄,都比祖墳上的碑文更有價值。她的那句“我的眼睛就是尺”傳遍了全網,影響力也不需要任何族譜來證明。
現時今日,誰不知道知道王濛?但有幾個人知道她爺爺是誰?
這是傳統祠堂所不具備的力量——它不靠血緣,只看你自己的能力。
還有全紅嬋。
她十四歲就在東京奧運會打破了奧運紀錄。老家聽聞,連夜修改了族譜,將她追封為二十六世裔孫。
但她真正被別人銘記的,是在十米的跳臺上,是在巴黎奧運會上,是成為中國奧運史上最年輕的三金王。
現在的小姑娘們,沒人說“我要進族譜”,卻都在說“我要成為全紅嬋”。
再回到詹舒雯身上。
當她披著紅綢帶走進祠堂時,我看到的不是驕傲,而是一種悲哀。悲哀的不是她,而是那些遺留上千年的舊規矩。
但我相信,詹舒雯的成就不會止步于此。
她的北大錄取通知書,能讓她進家族的祠堂。但她未來在北大的努力,她未來做的研究,她可能創造的社會貢獻,才是她自己創造的祠堂。
對每一個正在奮斗的人來說,道理都是一樣的。
你可以選擇去叩一扇本來就該為所有人開放的門,為自己終于被“破例”而開心。
你也可以選擇去建一座自己的殿堂,讓后來者因為能進你的門而自豪。
聰明人的都會選擇后者。
因為前者讓你成為乞求者,后者讓你成為創造者。
記住,你的名字最終被記住,
不是因為被誰寫進了族譜,而是因為你創造了價值。
而這種價值,不需要別人來認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