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究竟適不適合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這在幾個月前還是熱門話題,可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現在談這事似乎太早。但一些外國智庫、學者已經開始“未雨綢繆”。
近期,澳洲知名智庫庫洛伊研究所下轄的知名外交雜志《譯者(The Interpreter)》刊登了波蘭學者賈斯蒂娜·什祖德利克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什祖德利克認為中國如果出兵烏克蘭維和,那么將給中國的外交環境帶來積極變化。
今年年初,特朗普上臺后不久,非常希望迅速結束俄烏沖突,其外交團隊想出了一個看似“絕妙”的主意,讓非西方軍隊負責烏克蘭維和任務。如此一來,俄羅斯能接受,美國也能避免繼續蹚俄烏的渾水。
因此二月份,白宮官員主動對《經濟學人》雜志放話,稱美國考慮讓中國、巴西,甚至印度等國派兵到烏克蘭維和。
美國不希望歐洲出兵維和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們認為歐洲不但沒有威懾力,還會刺激俄羅斯拒絕和談。
至于美國,特朗普政府本就奉行孤立主義外交,脫身都來不及呢,遑論出兵維和。
但之后外交部明確表示:談論“維和”還為之尚早。
事實上的確,俄烏沖突不但沒有減緩的跡象,從六月份開始雙方多次爆發史無前例的襲擊戰(尤其無人機襲擊)。
正當所有人都不再關注烏克蘭維和一事時,什祖德利克的這篇文章出現了。那么這篇文章到底說的什么?
文章首先認為,中國還是有可能愿意參與烏克蘭維和的。其提到中國的安全政策專家已在國際論壇上探討相關議題,部分中國學者也在撰寫分析文章。
但中國不希望該話題影響中俄關系,以及“與此同時,中國愿意繼續和烏克蘭保持一定友好的外交關系。
例如中國新任駐烏克蘭大使馬升琨——此前曾任外交部軍控司副司長——近期積極與烏克蘭商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接觸。
他還與其他六十余位外國外交官一道,實地考察了俄羅斯導彈襲擊后的基輔索洛緬斯基區。
在對待俄烏態度上,此前中方與歐盟外交負責人卡婭·卡拉斯會晤時所說的“中方不希望俄羅斯在戰爭中失敗”,什祖德利克將其總結為:不希望俄羅斯失敗,并不意味著援助俄羅斯取得勝利,這正是問題的核心。
中國已經多次反駁西方關于中國軍援俄羅斯的謠言。
此外,中國如果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還有更深層的考量,那就是通過聯合國舞臺來對比西方國家對于聯合國的不尊重。
文章表示,“中國在談到此類行動時,經常強調聯合國授權的重要性。強調聯合國,凸顯了中國希望強化該組織作為全球秩序核心地位的意圖”。
并且文中強調,中國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規則秩序”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加以區分——中國希望維護現行聯合國的體系。
中國正在通過深化對聯合國的參與,強化“全球南方”國家的地位。因此在作者看來,無論聯合國安理會是否通過中國提出的烏克蘭維和行動,對中國而言都是有利的。
什祖德利克表示,未來如果出現了“烏克蘭維和提案”,那這項提案最終能否在安理會表決,很大程度上要看俄羅斯的態度。考慮到兩國關系密切,俄羅斯的同意可能性很高。
同時,烏克蘭方面可能也會對中國的參與持積極態度。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直試圖避免與我們關系惡化。
甚至有烏克蘭問題專家向什祖德利克女士表示,澤連斯基政府將中國視為“最后的選擇”——如果未來美國和歐盟無法幫助烏克蘭解決和平問題,那中國相當于烏克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她看來,如果安理會批準了維和任務,中方就可以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減弱甚至終結西方“援俄”指責。
但什祖德利克又認為,“中國更有可能派遣象征性的維和力量,僅部署小規模的警察部隊或工兵部隊。”
其實這是什祖德利克女士沒有認真研究過中國的維和政策。
作為聯合國對外派遣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至今從未在維和任務中派出成建制的作戰部隊,幾乎全是維護治安與負責人道主義的武裝力量。
文章最后,什祖德利克無不擔憂地表示,“無論維和部隊的實際規模如何,甚至是否真正成行,對于西方而言都將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反之,如果安理會否決維和計劃,這將進一步強化“西方不希望烏克蘭和平”的論調。
此外,她還宣稱,此舉會讓中國的影響力進入歐洲“家門口”。所以本質上這篇文章是呼吁美國和歐洲,不要再提讓中國維和烏克蘭的方案。
但在我看來,她完全多慮了,或許我們會對烏克蘭戰后重建感興趣,但對于將政治、軍事影響力滲透到歐洲其實沒有太大興趣。
何況俄羅斯和烏克蘭短期完全沒有和平的跡象,你們想太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