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4
文化中國行·大暑 | 暑氣至濃,萬象繁盛
“大暑運金氣,荊揚不知秋”。
時序流轉至盛夏深處,
“大暑”正以最熱烈的姿態,
彰顯著季節的轉換時機。
在廣東,暑熱催熟稻米,嶺南佳果上新,
人們也從先輩流傳下來的消暑智慧中尋找涼意。
廣東清遠陽山縣,高速公路繞過村莊,清晨云霧繚繞,遠看十分壯觀。南方+記者 馮國志 攝
“大暑”有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腐草之間螢火翩躚;
二候土潤溽暑,土壤濕潤暑氣蒸騰;
三候大雨時行,驟雨滂沱應時而降。
廣州大夫山的夢幻螢火蟲。南方+記者 朱海鵬 攝
荷葉舒展如傘,
蟬蟲棲于濃蔭,
瓜果墜滿枝椏,
萬物在熾烈中舒展出最鮮活的模樣。
盛夏的廣東,云浮郁南黃皮上新,送你一抹甜。南方+記者 崔洪銘 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暑氣猶大”的注腳落到嶺南,
從中也記錄著老廣流傳百年的消暑良方,
這個暑假來廣東,
且隨我們解鎖大暑里的“粵式風雅”。
廣東江門圭峰山下水上樂園,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熱捧的消暑好去處。南方+記者 楊興樂 攝
“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
此時廣東全省進入夏收夏種高潮,
是一年中農事最忙的季節,
走進稻田親手割下飽滿的稻穗,
才懂這“一籮”里藏著的,
是嶺南大地對烈日與汗水最慷慨的回饋。
廣東珠海斗門上洲村,水稻成熟,一片金黃。南方+拍客 麥志豪 攝
“花城品茗客閑悠,魚貫泮溪亭水幽”。
廣東人大暑的“靜”,藏在茶席間。
在茶樓里泡上一盅好茶、叫兩件點心,
聽檐角風鈴輕響,和好友談天說地,
“嘆”出閑適與清涼。
來自異國的“新”廣州人亞諾士夫婦在越秀區嘆早茶,他們對中國茶藝和糕點十分感興趣。南方+記者 金鏑 攝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據清乾隆《嘉應州志》記載,
“仙人草熬汁入面為糕可解暑”。
“仙人草”又名涼粉草,有消暑功效,
莖葉曬干后制成的仙人粄也被稱為“涼粉”,
一碗爽滑甘甜的仙人粄下肚,
清涼之意橫貫五臟六腑。
經過冷卻后的仙人粄呈黑色凝膠狀,食用時用小刀搗碎,配上蜂蜜和香蕉露。南方+ 記者 何森垚 攝
“冬病夏治”的講究,在廣東格外鄭重。
此時正值“三伏天”,
排隊貼三伏貼成了這里居民心照不宣的默契,
藥膏里的艾草、生姜氣息混著中藥香,
是老廣與節氣的約定。
而街角的涼茶鋪更不必說,
路過的街坊端起瓷碗一飲而盡,
舌尖那點微苦恰是驅散“熱氣”的良方。
三伏天灸是“冬病夏治”的經典療法,又稱三伏貼。此時節的廣東,迎來排隊貼“三伏貼”的高潮。南方+記者 蘇韻樺 攝
這個暑期,不妨來嶺南走走,
嘗一口仙人粄的甘洌,
飲一盞單叢茶的清幽,
看流螢在蕉葉間寫盡夏的余韻
大暑令人欣喜的,
不是酷暑的即將退場,
而是看到萬物在極致中,
依然向上生長的倔強。
| 編者按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二十四節氣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詩意表達。
2025年,南方+客戶端攜手廣州美術學院,推出新一季節氣系列報道,以中式美學的優美意境,與廣大用戶一起跟隨節氣的腳步,感受時序輪轉中的嶺南韻味,共同傳播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之美。
策劃:王溪勇 李賀 劉平云
統籌:紀蓓 李培 何勇榮 胡良光 張哲 張西陸
執行:劉子葵 李珩丹 黃啟帆
設計:甘展平
動畫:李婷婷 陳明記 張瑞威
撰文:南方+記者 黃堃媛 李靜嫻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大暑 | 嶺南稻浪收暑氣,工夫茶香納清歡》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南方plus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