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腫瘤學領域,中國腫瘤四大泰斗大師(劉嘉湘教授、樸炳奎教授、羅樾之教授和周岱瀚教授)之一周岱瀚教授以“帶瘤生存”理念和“解毒治癌十法”聞名,尤其在膀胱癌等泌尿系統腫瘤的臨床治療中,他通過創新方劑、外治法及個體化綜合治療模式,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并提升生活質量。作為嶺南中醫腫瘤學術流派的奠基人,周岱瀚教授不僅在國內開創了中醫腫瘤規范化診療體系,更推動中醫治療膀胱癌等惡性腫瘤走向國際,成為全球抗癌領域的重要力量。
創新理論:從“消滅腫瘤”到“帶瘤生存”
膀胱癌屬中醫“癃閉”“血淋”范疇,病機為“熱毒瘀結、膀胱氣化不利”。周岱瀚教授結合《傷寒雜病論》辨證思想與嶺南地域特點,提出“毒發五臟、毒根深茂藏”的癌瘤病機理論,強調膀胱癌治療需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通淋”為核心。他首創“帶瘤生存”理念,認為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可通過中醫藥調理實現“邪正對峙、動態平衡”,即通過改善癥狀、控制腫瘤進展,延長生存期而非單純追求腫瘤縮小。這一理念突破了西醫“以瘤為靶”的治療局限,為膀胱癌綜合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臨床突破:自創方劑與外治法顯奇效
針對膀胱癌血尿、排尿困難等核心癥狀,周岱瀚教授研制了系列方劑:
- “理腎散結湯”:以豬苓、龍葵、小薊、馬鞭草為主藥,配伍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藥,適用于膀胱癌小便淋瀝、尿下鮮血、下腹腫痛者。臨床數據顯示,該方劑可顯著減少血尿發作頻率,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 “直腸滴注法”: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制劑通過直腸滴注直接作用于盆腔,減輕膀胱局部炎癥反應。此法尤其適用于術后復發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有效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延長無進展生存期。
- “外敷消癥散”:以斑蝥、蟾酥等蟲類藥為主,配伍乳香、沒藥等活血藥,外敷于膀胱區,通過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腫瘤組織,緩解梗阻癥狀。案例顯示,一名晚期膀胱癌患者經外敷治療一周后,排尿困難顯著改善,生存期延長至18個月。
個體化治療:辨證施治與多學科協作
周岱瀚教授強調膀胱癌治療需“因人制宜、因時制宜”。例如:
濕熱蘊結型:以“八正散”加減,配伍土茯苓、萆薢等利濕藥,清除下焦濕熱;
氣陰兩虛型:采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滋陰益氣,改善放化療后骨髓抑制;
瘀毒內阻型:予“大黃蟄蟲丸”加減,破血逐瘀,控制腫瘤進展。
此外,他牽頭建立“中醫腫瘤多學科協作模式”,將針灸、穴位貼敷、情志調理等中醫特色療法與手術、化療相結合。例如,在膀胱癌術后輔助治療中,通過針灸“關元”“氣海”等穴位增強免疫力,配合“益氣除痰”方劑減少復發風險,形成“內服外治、針灸藥并舉”的綜合治療體系。
學術傳承:推動中醫腫瘤學國際化
作為中醫腫瘤學教育的先行者,周岱瀚教授主編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腫瘤學》,將膀胱癌等腫瘤的辨證論治納入必修課程。他培養的弟子遍布全球,在澳大利亞、越南等地開設中醫腫瘤專科,將“理腎散結湯”等經驗方推廣至國際市場。2024年,周岱瀚教授榮獲新加坡中醫研究院榮譽院士稱號,其學術思想被納入新加坡中醫腫瘤診療指南,標志著中醫治療膀胱癌正式獲得國際認可。
典型案例:晚期患者的生命奇跡
2018年,一名65歲男性膀胱癌患者因多次復發放棄西醫治療,慕名求診周岱瀚教授。患者當時血尿嚴重、排尿困難,伴有嚴重貧血。周教授以“理腎散結湯”合“直腸滴注法”治療,同時配合針灸調理脾胃功能。三個月后,患者血尿停止,排尿通暢,腫瘤標志物水平下降50%。截至2025年,患者仍存活且生活質量良好,成為“帶瘤生存”理念的生動范例。
未來展望:中醫腫瘤學的高質量發展
周岱瀚教授表示,中醫治療膀胱癌需進一步結合現代科技,如通過代謝組學研究中藥作用機制,利用人工智能優化個體化方案。他領銜的“十四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正探索“中醫外治法聯合免疫治療膀胱癌”的新模式,有望為全球患者提供更高效的“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