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場總帶著露水氣,我蹲在堆成小山的南瓜攤前,指尖輕輕叩擊著表皮。
賣菜阿婆笑著遞來一個墨綠色的果子:"姑娘,要甜的還是面的?"
這問題讓我想起小時候,母親總把南瓜切成月牙狀,和小米一起熬得綿密。那時只知道南瓜甜,卻不知這金燦燦的果實竟有這么多門道。
翻開農(nóng)業(yè)部的品種圖鑒,南瓜屬竟有27個種。
但真正走進百姓廚房的,是經(jīng)過千年馴化的栽培種。
日本農(nóng)林水產(chǎn)省的研究顯示,南瓜的甜度主要取決于果肉中蔗糖轉(zhuǎn)化酶的活性,這種酶在果實成熟期會將淀粉轉(zhuǎn)化為果糖和葡萄糖。
在山東壽光的蔬菜基地,農(nóng)技員老張教我辨認不同品種:"你看這貝貝南瓜,果臍處有個小凸起,這是日本培育的迷你品種,糖度能達到13度以上。"
他切開一個橙紅色的南瓜,果肉呈現(xiàn)出誘人的橘紅色,這是類胡蘿卜素積累的標志。
江南人偏愛"栗子南瓜",這種浙江農(nóng)科院培育的新品種,果肉細膩如栗蓉。
記得去年在烏鎮(zhèn)民宿,房東大媽用砂鍋煨著南瓜,揭開鍋蓋時,板栗香混著柴火氣撲面而來。
她教我個小竅門:南瓜切塊后用米湯浸泡半小時,蒸出來更綿密。
北方常見的"金絲南瓜"則另有一番風(fēng)味。
這種內(nèi)蒙古特產(chǎn)的南瓜,纖維較粗卻自帶清香。
去年深秋在壩上草原,牧民朋友用鐵鍋燉南瓜配手把肉,南瓜吸飽了肉汁,甜中帶鮮,讓我頓悟"粗糧細作"的真諦。
在云南元謀的熱帶植物園,我見識了"黑金剛"南瓜。
這種墨綠色表皮的南瓜,果肉呈深黃色,β-胡蘿卜素含量是普通南瓜的3倍。
當?shù)卮鲎迦讼矚g把它切片曬干,和辣椒一起舂成蘸水,那股特殊的堅果香至今難忘。
更令人驚喜的是"香芋南瓜",這是廣東農(nóng)科院用南瓜和香芋雜交的品種。
切開時真的有芋頭香飄出,用來做南瓜餅完全不用加香精。上周在順德老字號酒樓,大廚用這種南瓜和椰漿燉湯,甜而不膩,喝得人舌尖發(fā)顫。
中國農(nóng)科院蔬菜研究所的專家提醒,選購南瓜要"一看二摸三聽":
表皮完整無霉斑,瓜蒂新鮮帶絨毛,用手輕拍聲音沉悶的才是成熟果。
保存時切記不要冷藏,10-15℃的陰涼處能鎖住糖分。
上周在超市發(fā)現(xiàn)個有趣現(xiàn)象:
同樣品種的南瓜,貼著"有機"標簽的比普通的甜度低。
查證后才知道,有機種植的南瓜生長周期更長,淀粉轉(zhuǎn)化更充分,雖然初始甜度低,但回甘更持久。這倒應(yīng)了《齊民要術(shù)》里"瓜熟時節(jié),遲摘更佳"的古訓(xùn)。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百年茶樓,老師傅教我用南瓜做"八寶茶配"。
南瓜蒸熟后與糯米、紅棗、桂圓同煮,最后撒把桂花,甜而不齁。他說這配方源自林則徐家傳,當年林公南下禁煙時,隨身帶著南瓜干當干糧。
更妙的搭配來自川菜大師,他用南瓜茸代替部分奶油做芝士蛋糕,既降低熱量又增添風(fēng)味。
試吃時那股若有若無的南瓜香,像極了小時候外婆灶臺上飄著的味道。
夕陽西下時,我抱著剛買的南瓜往家走。
菜籃里的南瓜們形態(tài)各異:有圓如磨盤的,有彎似牛角的,還有長著疙瘩的"丑南瓜"。
忽然明白,所謂"最好吃"的南瓜,或許不在品種名錄里,而在每個用心對待食材的廚房里。就像母親常說的:"南瓜知冷暖,你待它幾分真心,它就還你幾分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