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公子行》
唐·孟賓于
錦衣紅奪彩霞明,侵曉春游向野庭。
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蹋爛麥青青。
這首詩帶有不忿和同情,是一首深刻的譴責詩和諷刺詩。
明媚的春光、燦爛的春景,如此美景下富家子弟卻任意踏馬糟蹋莊稼,青青的麥苗被踩爛,詩人很是氣憤,此詩表達了他對這種野蠻惡劣行徑的憤慨,鞭撻了貴族們貪圖享樂、為非作歹的不良行徑。
確實是很有正義感的一首詩,可見作者嫉惡如仇。同時也反映出晚唐的糜爛和黑暗!
02
夕陽西斜,田埂上散落著被馬蹄碾碎的麥苗,嫩綠的汁液浸入泥土,像無聲的眼淚。遠處傳來公子們肆意的笑聲,他們鮮紅的衣袂掠過殘破的麥田,仿佛一團團灼人的火,燒盡了農人半年的心血。老農蹲在田邊,粗糙的手指顫抖著拾起一株斷莖,黧黑的臉上溝壑里積著汗與塵。他望著那些遠去的背影,嘴唇嚅動著,卻終究沒有出聲。官府年年加稅,豪強日日侵田,這樣的踐踏早已
不是第一回。春種秋收的指望,在權貴的馬蹄下碎成齏粉,連嘆息都顯得多余。
詩人的筆鋒如刀,剖開了晚唐浮華表象下的膿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何嘗不是整個時代的縮影?當貴族子弟沉醉于踏青斗雞的雅趣時,誰還記得隴畝間佝僂的脊梁,正扛起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
暮色中,被踩進泥里的麥苗悄悄挺起殘破的葉片,像某種倔強的隱喻。而更深的黑暗,正從長安宮闕的檐角蔓延開來,漸漸吞噬最后一線天光。
03
孟賓于,生于晚唐,歷經晚唐、五代和宋初。但一般把他歸劃到五代的人。與李昉、馬致恭、徐鉉等名詩人相友善。
他的人生也是坎坷曲折。
由于家貧,父親本不愿他讀書,可是他卻展示出來了他的聰穎!一次,父親看到別家兒女追逐鬧,熱烈喧,便“他家養兒三四五,我家養兒獨且苦。”賓于從鄉校歸,看后不假思索觸景傷情,題句曰:“他家養兒三四五,我家養兒獨且苦。”賓于從鄉校歸,看后不假思索便續句道:“眾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滿山畏獨虎。”小小年紀,足見其志大才高。
不久,父亡,侍母以孝聞,好詠詩,在鄉曲有一定的聲譽。
可是,在科舉考試路上,他卻不順利!五試五落第。游舉場十三年,仍“操童子業”,急于求仕而又累次失敗的坎坷道路,攪得他心灰意冷,但背負家族期望,他只有硬著頭皮繼續趕考,直到中年才及第。可是,一年后母親去世,沒有享受夠他的孝順。
其后,歷經五代的兵戈亂局。最后投奔南唐,卻一直不能顯貴,深感自己懷才不遇。還因觸及法律而被處以死罪。幸好同年進士宋翰林學士李昉聞其囚禁于獄,予以搭救。
官復原職后,他已心灰意冷,隨后歸隱至死。
04
從晚唐到宋初,孟賓于看遍和經歷了天下大亂的亂戰,看到了剝削階級的窮奢極移,看到了貧苦百姓的水深火熱。這些感受都凝聚在他的詩中,這首《公子行》就是其代表作。
這首《公子行》抨擊詩,道盡正義,更顯示出人世炎涼人生理想破滅之痛。
以冷峻的筆鋒剖開晚唐浮華表象。恰似一幅用朱砂與墨汁潑就的寫意長卷——鮮艷處愈顯刺目,晦暗處更見沉痛。詩人以"驕驄蹋爛麥青青"的荒誕細節,將權貴們扭曲的價值觀具象化:他們競相攀比的已非尋常奢侈,而是以毀滅為樂的變態快感。
這種批判絕非簡單的道德譴責。在"朱門酒肉臭"的經典意象之外,孟賓于敏銳捕捉到亂世中更隱秘的罪惡鏈條:當權貴們"醉臥瓊林月"時,城外饑民正咀嚼著觀音土;當歌姬"云鬟半墮金雀釵",逃難的婦人卻用草繩束著枯發。詩不僅道盡世態炎涼,更暗含對權力結構本質的洞察——那些沉醉在溫柔鄉的既得利益者,終將成為自己親手締造的修羅場中的祭品。
當一座城池將苦難與奢靡同時封存在高墻之內時,這個時代的靈魂早已被蛀空。這種克制的憤怒,比任何疾言厲色都更具穿透力,正如青銅器上的斑斑銹跡,沉默地講述著千年前的灼痛。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