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中傳環球(北京)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藝術作品新媒體運營管理人才培訓》在京正式開班。
7月17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中國紅樓夢學會執行秘書長石中琪作為主講人,以“《紅樓夢》經典化的演進歷程”為主題,為參加本次培訓的學員進行了專題授課。
石中琪表示,《紅樓夢》非生來即經典。在古代社會,“文學經典的合法性建立在政治、宗教、道德的基礎上,文學作為涵養性情的文化資本,作為寓教于樂的基本手段,作為賴以證明自己文化貴族身份的文化修養的潤身工具,其美學特性并非是首要的。”是以舊紅學時代,傳統觀念影響之下的《紅樓夢》,除了文人的娛樂消遣,在正統學術話語中只能作為一種“經典之輔”而存在。
在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背景下,紅學考證派應運而生,并在與索隱派論戰中牢牢樹起“新紅學”的大旗,從此成為紅學研究的主流。新紅學以其嚴肅的學術態度和科學的考證方法,在作者、續書以及版本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確立了對《紅樓夢》的基本認識,引起廣泛關注和影響,使紅學真正獲得了正統學術研究的品格,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學術研究中輕視小說的觀念。
對于新紅學的問題與局限,石中琪也發表了個人看法。他認為,新紅學考證內容有一個中心論點:《紅樓夢》是作者曹雪芹隱去真事的身世自敘。但《紅樓夢》不是曹雪芹的人生日記,硬把《紅樓夢》中的描寫和曹家故實一一等同而論,無異削足適履。新紅學看到了索隱派的根本缺陷,但其“自敘傳”說仍然認為小說背后還有“本事”,只是把索隱派的民族血淚史換為曹家的衰敗史;新紅學質疑索隱派的“猜謎”,卻忽略索隱派化小說為紀實。從而,科學的紅學仍然是史學,雖收宣傳之效而立意已偏。
在石中琪看來,新時期以降,由于新方法、新觀念的借鑒運用與論爭探討,使得紅學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展示出更為蓬勃的生機,紅學史也進入最為輝煌的一個時代。
講到“文化經典”的真正確立和紅學研究未來發展的新范式時,石中琪則說:“考察《紅樓夢》經典化的學術歷程,對舉《紅樓夢》中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紅樓夢》,也是對紅學研究未來發展的警示:若僅僅著眼于西方理論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跌入唯理論陷阱的危險;而中國本土經驗的豐富、復雜與多元,使得我們可以引入某種西方理論范式作為參照卻不能將之奉為圭臬,更不能將中國研究降格到某種圍繞西方理論來補充中國案例的層面。”
“經典化了的《紅樓夢》確實是古代小說的一個范本。這一范本累積演進的過程,大致上經歷了一條從經典之輔到學術研究經典、再到文學經典而漸趨成為文化經典的途徑。百年紅學,風起云涌,其發展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緊密相關,亦是百年中國學術思潮乃至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石中琪說。
課程在學員們的積極發言中結束。本次課程內容兼具歷史脈絡與理論深度,兼具學術性與啟發性,令學員們受益匪淺。學員紛紛表示,本次授課不僅深化了對《紅樓夢》文學價值的理解,更啟發了對“經典何以成為經典”的思考。
(圖片拍攝:王大衛)
責編:勾曉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