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沒有必然性,但是這個問題實際上有一個明確答案,在互相征伐的結局之下,只會有一個出來收拾殘局,那就是戰國末期幾乎主流意識是天下會一統。
所謂,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
機會對所有人都平等,只有抓住就能逆天改命,沒抓住智能認命。
但是這個實際上是忽略了一個問題,戰國后期,楚國之所以被認為強大是因為早期發展占據地利,暮靄沉沉楚天闊,江南淮泗都是他的地盤,看起來很強大,也確實有一定實力。
但是楚人在吳起變法半途而廢之后已經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四處亂撞,后面一百多年四面樹敵,舉棋不定錯過了最佳發育機會。
這個機會是魏國衰落之后理論上可能出現的機會,吳起也確實到楚國了,但是半途而廢。春秋時期開始,楚國多次北上都被晉壓制,戰國早期被魏壓制,熬死對手結果自己沒站穩。
而且整個歷史,北伐成功一直到近代才有機會,朱元璋那個都不算嚴格的北伐,早年劉福通的北伐軍都打到平壤了。所以楚國是沒有機會的。
而吳,這個春秋時期就退出統一大賽了。
唯一有機會的是趙國,秦趙都出自贏姓,而且共祖,在趙武靈王決策失誤之前,滅中山,婁煩,林胡,并且制定了從義渠滅秦的計劃,趙武靈王一度親自入關中勘察,但是吳娃的出現讓趙武靈王廢長立幼,而后差點引起分列,最后被餓死,趙國的計劃被廢棄,由戰略進攻變為防守。
是有機會取代晉的生態位,但是趙國幾次的廢長立幼讓趙國失去這個機會。而后后期趙國也沒有完全失去機會,比如趙武靈王改革騎射增強軍力的時候,長平之戰前賭國運時候,如果是另一種決策結果,歷史也會是另一種走向。
但是趙國如同中邪一樣,從趙衰開始到末代趙王,傳承世系混亂以至于發生好幾次內亂,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實力。
趙氏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趙衰開始就有,到末期的趙偃,好幾次廢掉可能有為的太子而立寵妾的兒子,最后的甚至只是一個娼婦。
秦國在春秋被晉國堵住,戰國早期被魏國壓制,但是抓住了商鞅這個人才,確立了耕戰制度,而后逐步才有了統一的機會。
這種機會往往一閃即逝,戰國中后期不管是趙國,楚國還是齊國,秦國都有足夠多的實力來完成蛻變,但是他們捕捉機遇的能力非常差,往往把轉瞬即逝的機會弄丟,這個成為秦國最后橫掃六合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