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幫助秦始皇打通天下,可為何要扶立胡亥,放棄更有能力的太子扶蘇?這個謎,直到今天依然讓人抓狂。
要知道,扶蘇不僅性格堅毅,還懂得體恤百姓。他真能上位,大秦就能改弦更張嗎?
還是說,不管誰繼位,這座鐵桶江山都注定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先從秦國崛起說起。春秋戰國,群雄并立,秦不過西陲一隅的小國。
直到商鞅變法,一切才開始改頭換面。他革除井田,統一度量衡,獎勵耕戰,軍功爵位讓有志之士脫穎而出。
短短幾年,秦國經濟翻番,軍隊戰斗力倍增。貴族們哀嚎,農民歡呼,中央權力直逼天日。
誰能想到,被車裂的商鞅,是秦國真正的奠基人?正是這套法家治國思路,為后來秦始皇橫掃六國埋下伏筆。
可一旦天下一統,秦始皇的心卻空落落的。他看盡山河,思量自己登基太遲,竟走上求仙問藥的道路。
他命徐福出海求神仙,修驪山陵墓要與死神對峙,建阿房宮想把輝煌延續千秋。工匠日夜趕工,機關暗器布滿宮室,卻換回百姓血汗。
徭役加重,田地荒蕪,百姓逃亡,邊境兵荒馬亂。秦王卻信誓旦旦:“不怕天不長,只怕我不永生。”
他喝著含水銀的仙丹,反而加速衰老。修建長城、驪山陵、一刻不停。
國庫慢慢見底,民怨沸騰成滾滾洪流,壓得秦始皇眼皮也抬不起來。
而在北疆,扶蘇與蒙恬同心抗匈奴。寒風凜冽,他與士兵同吃同住,查看壁壘裂縫,親自扛起修墻工具。
有士卒抱怨重役,他走上去,拍了拍肩膀,說:“兄弟,陛下要咱守住河山,今日苦一點,來日百姓能安居。”蒙恬在一旁豎起大拇指:“扶蘇有仁心,真是合格太子。”
正因如此,他才被袒護朝政的法家大臣視作眼中釘。
秦始皇東巡到沙丘,攜帶丞相李斯、中常侍趙高和幼子胡亥。這一次,是為煉丹,也是為最后一次巡視江山。
卻沒想到,帝王駕崩的那夜,江山就此改寫。趙高見勢,先暗示李斯,扶蘇必行仁政,定要廢法家。
李斯心里打鼓:扶蘇如果上位,法家權威必然受挫,商鞅以來的治國根基要動搖。于是他們聯手,篡改遺詔,讓扶蘇“謀反”。
扶蘇跪讀三遍,搖頭道:“父皇不可這樣對兒臣。”可看著逐字遞來的詔書,他也沒轍。
最后,他拔劍自盡,邊疆寒風中,一代賢王夢想,就此破碎。
胡亥被立為帝,趙高、李斯分賜爵賞。可好景不長,趙高開始清洗異己。
李斯驚覺,權力游戲從來不會因為你曾立功就放過你。他被誣謀反,腰斬于市,家眷株連九族。
一代名相,用生命證明:當你用權術換來暫時勝利,也可能一夜之間被自己謀劃的機關絞死。
如果扶蘇上位,大秦就能避免滅亡嗎?答案恐怕也是否定。
暴政已根深蒂固,民怨已成江河。六國舊貴在暗中蠢蠢欲動,邊境匈奴虎視眈眈。
即便君王仁慈,也難扭轉乾坤。李斯的選擇,或許只是加速了這一悲劇快進的步伐。
兩千多年后,我們回頭再看這段歷史,或許該問的不是“他為什么扶胡亥”,而是:當權力與理想發生沖突,我們該如何在漩渦中不迷失自己?
信息來源:《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