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醫對痛經的認識
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西醫婦產科學將痛經劃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由于盆腔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屬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且原發性痛經占痛經90%以上,發生主要與局部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關,對女性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目前現代醫學對于痛經的治療方法分為一般治療與藥物治療,其中一般治療主要指(1)重視心理治療,消除緊張和顧慮。(2)足夠的休息和睡眠,規律而適度的鍛煉,戒煙。(3)疼痛不能忍受時輔以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一般選擇(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素合成酶的活性,減少前列腺素產生,防治過強子宮收縮與痙攣,從而減輕或消除痛經,常用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雙氯芬酸等。(2)口服避孕藥,通過抑制排卵減少月經血前列腺素含量。
痛經在中醫古籍中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中醫認為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實者可由氣滯,寒凝,濕熱等導致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虛者主要由于氣血虛弱,腎氣虧損致子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因本病病位在子宮,沖任,變化在氣血,故治療以調理子宮,沖任氣血為主。
其中由寒證導致的痛經主要分為實寒與虛寒兩類:實寒見寒濕凝滯: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經水臨行貪食生冷,內傷于寒,或過于貪涼,或久居陰濕之地,風冷寒濕客于沖任、胞宮,以致于胞宮、沖任氣血凝滯。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胞宮氣血更加壅滯不暢,“不通則痛”導致痛經。如《傅青主女科·調經》言:“寒濕滿二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痛。”虛寒見陽虛內寒:多因素體稟賦陽虛,陰寒內盛,沖任、胞宮失于溫煦,經期氣血下注沖任,寒凝血脈,使得經血運行遲滯,發為痛經。
2、“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的機制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對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癥狀容易加重的疾病,選擇在自然界氣溫高的夏季之時,通過艾灸、拔罐、按摩、導引、理療、臍療、穴位貼敷、穴位注射以及內服養陽的藥食等治療方法,借助夏季陽氣旺盛之力加上穴位刺激及藥物的作用,起到疏通經絡、健脾益肺、溫陽補腎的作用,從而增強患者的自身免疫,扶正固本,減少“冬病”的發生或減輕“冬病”的病情,而達到預防、治療冬季易發的疾病的目的。
“冬病”的產生多為陰邪,多因寒濕阻滯經脈、導致氣血不通從而致病。而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匯聚點,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段,同時也是人體陽氣最為充沛之時。此時人體腠理疏松,此時選取特定的穴位進行敷貼,藥物易于滲透皮膚,透到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借助具有辛溫散寒、補陽祛濕藥性的藥物,在“時氣長旺”之時,驅除體內陰邪。
3、蔡氏婦科治療寒證痛經的經驗
蔡氏婦科始于清朝乾隆年間,素懷“不為良相,亦為良醫”之志,懸壺濟世,亦儒亦醫,歷代名家輩出。善用“周期法”調治各類婦科疾病,因用藥精、簡而靈,現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蔡氏婦科認為,痛經無論原發性或者是繼發性,其發病關鍵在于“不通”,病位在沖任胞宮。對于因寒證導致的痛經,既有“不通則痛”又存在“不榮則痛”的病機。在陽氣充盛的時節中,運用特定藥方進行外治法更可以使得療效達到預期。
蔡氏婦科結合既往臨床經驗,配伍“仁辛助陽方”,方由艾葉、附子、肉桂、乳香、沒藥、細辛、姜汁調和而成。方中艾葉、附子散寒助陽為君,肉桂溫通經脈、補火助陽,乳香、沒藥行氣活血為臣,細辛散寒開竅為佐,姜汁溫經散寒為使,共奏溫經助陽之效。選取敷貼穴位如下:
三陰交穴(雙側):位于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后緣。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治療婦女經、帶、胎、產及相關沖、任脈疾病的首選腧穴。
血海穴(雙側):位于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血海既可以行血化瘀、益氣養血, 能止能破, 崩漏、閉經皆可用之;又可清熱涼血、理血調經、清化濕濁, 治療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臨產病、產后病等雜病。
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處。有健脾補虛、養肝疏泄、補腎益精、調和氣血、解痙止痛、回陽固脫等作用, 主治上至呼吸系統, 中及消化系統, 下達泌尿、生殖系統病癥, 是現今臨床調治婦科疾病必選效穴。
子宮穴(雙側):位于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可通胞宮、化瘀滯、調理氣機、升提下陷。可治療子宮脫垂、不孕、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4、結語:
《黃帝內經》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未病”一詞,正是源自于此。醫圣張仲景進一步豐富了《黃帝內經》和《難經》中的“治未病”思想,其內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勞復”。而痛經并正是屬于“既病防變”中的范疇。利用三伏貼這個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對寒證痛經的患者使用溫經助陽的穴位敷貼治療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療效,標本同治。且因敷貼操作簡單,便于攜帶,即使在在三伏天結束后,也可以繼續接受治療,鞏固療效,達到“既病防變”的中醫治未病的目的。
作者:徐博文 上海市東方醫院中醫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