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三上午,黑龍江畔。俄總理米舒斯京站在卡尼庫爾干口岸,望著對岸黑河市。
當場下達一條“死命令”,連通中國的邊境口岸,必須在年底前建成。
這命令咋回事?俄國人咋突然這么著急?
作者-水
官員發飆
年底建不成?那就準備卷鋪蓋走人!
米舒斯京視察卡尼庫爾干公路口岸
米舒斯京這話可不是鬧著玩的。站在江邊,他看到中國黑河口岸,貨車排成長龍,但人家那效率,簡直像上了發條的鐘表。一分鐘一輛車,刷卡過檢,嗖嗖就走。
再看看自己腳下這破地方。臨時搭建的集裝箱辦公室,外頭刷了層白漆,里面熱得像蒸籠。海關大爺們汗流浹背地蓋章,一輛貨車要折騰二十多分鐘。排隊的司機們在江邊抽煙,有的干脆打起了撲克。
這差距大得讓人臉紅。
自從2022年大橋通車,貨運量蹭蹭往上漲。去年一年,17萬輛車通過這座橋,平均每天465輛。可俄方這邊的處理能力呢?
臨時口岸每天最多應付300輛,剩下的只能第二天再說,老米這火氣能不大嗎。
黑龍江大橋
西方制裁把俄歐貿易掐得死死的,現在中俄貿易成了救命稻草。2024年雙邊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增幅超過26%??蛇@么大的蛋糕,竟然卡在一個臨時口岸上。
差距大得離譜的現實
說起這數字啊,真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中方早在三年前就把黑河口岸建成了現代化樣板。自助通關系統、智能化貨檢設備、全天候作業能力,就像給物流裝上了火箭發動機。人家24小時不停歇,車來車往井井有條。
俄方這邊?還停留在"集裝箱時代"。
辦公室是集裝箱改的,停車場是臨時劃線的水泥地,連個像樣的候檢大廳都沒有。海關工作人員每天晚上十點就下班,再急的貨也得等第二天。有時候遇上檢查嚴格的,一輛車能耗上三個小時。
司機們早就習慣了這種節奏。中國司機到了俄方口岸,自動切換成"慢生活"模式。有人帶著茶壺,有人準備了小說,反正急也沒用。
更離譜的是,俄方倉庫總共就3000平方米,旺季時貨物堆得像小山。有時候集裝箱直接堆在江邊,用塑料布一蓋了事。遇上下雨天,工人們抱著腦袋到處跑,生怕貨物被淋濕。
對比之下,黑河這邊的現代化倉儲系統能容納5萬噸貨物,溫控、濕控、智能分揀一應俱全。人家的機器人在倉庫里跑來跑去,俄方這邊還在用叉車和人工搬運。
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是整整一個時代。
二十年前的那些事兒
講真,這事兒早在二十年前就該搞定了。
1988年,中蘇關系剛剛解凍,兩國就開始討論建橋的事兒。那時候領導人南方講話剛結束,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蘇聯這邊呢?戈爾巴喬夫忙著搞改革,也挺有興致。
雙方一拍即合,簽了意向書。
可惜好景不長。蘇聯解體了,俄國陷入了十年的混亂期。葉利欽政府自顧不暇,哪有心思搞基建?更要命的是,那時候莫斯科的精英們一心向西,覺得歐洲才是未來,亞洲只是個邊緣市場。
1995年,中俄終于簽了正式協議??珊炌昃蜎]下文了。俄方找各種理由推脫:沒錢、沒技術、沒必要,一拖就是二十年。
期間中方催過好幾次,俄方總是打太極。2008年金融危機,俄國經濟困難,建橋的事兒更沒戲了。普京雖然重視遠東開發,但優先級始終不高。"向西看"的慣性思維就像頑固的老古董,怎么也改不過來。
直到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西方制裁像一盆冷水,把俄國人澆醒了。原來歐洲朋友說翻臉就翻臉,還是得靠東方鄰居。
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結束后,普京專門留下來見證新協議的簽署。這回動真格的了,資金到位、技術引進、工期確定。
可即便如此,大橋還是拖到2022年才通車。期間又遇上新冠疫情,又遇上各種技術難題。等橋修好時,中方這邊早就把配套設施建得妥妥的,俄方卻還在用臨時方案湊合。
歷史的債總是要還的,現在俄國人算是嘗到苦頭了。當年那些"沒必要"的聲音,如今聽起來格外刺耳。如果早二十年建成,現在俄方的基礎設施至少不會這么被動。
說白了,戰略眼光這東西,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再想補救,代價都是加倍的。
追趕路上的坎坷
想追上中國的節奏?哎,談何容易。
米舒斯京這次來,帶了一堆具體指標??诎抖诠こ瘫仨毮甑浊巴旯ぃ?strong>處理能力要達到每天800輛車,24小時不間斷作業,智能化設備要跟中方對接。
聽起來很美好,可執行起來處處是坎兒。
二期工程預算80億盧布,折合人民幣差不多8億。對現在的俄國財政來說,這不是小數目。西方制裁讓俄國外匯儲備緊張,每一分錢都得掰開了花。
更頭疼的是人才短缺,建現代化口岸需要懂IT、懂物流、還得會中文的復合型人才。阿穆爾州貼出招聘啟事,開出的工資比莫斯科還高,結果應征者寥寥無幾。
技術引進也是個大問題,俄方想學中國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人家的技術不是說買就能買的。語言不通、標準不同、培訓周期長,光是讓俄國工程師看懂中文技術文檔就得花好幾個月。
最要命的是,俄國的官僚體系習慣了慢節奏,突然要求提速,很多人適應不了。
不過話說回來,壓力也是動力。這幾年俄方確實在加速改進。海關系統更新了設備,工作流程也在優化。雖然還比不上中方的效率,但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拖沓了。
從"向西看"到"向東轉",這不光是政策調整,更是整個國家發展思路的根本性轉變。承認差距、學習先進、加速追趕,這份謙遜的態度在俄國歷史上并不多見。
當然了,追趕的路還很長。除了這個口岸,整個遠東地區的鐵路、公路、港口都需要升級。普京已經批了"遠東基礎設施現代化計劃",計劃投資5000億盧布,用十年時間徹底改變遠東面貌。
能不能如期完成?這得看俄國人的決心和執行力了。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時代的列車不等人,再不跟上,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結語
一道"死命令"啊,聽起來夠狠的。說白了,這背后折射的不光是基建差距那么簡單,更多的是戰略眼光的代價。當年莫斯科一心向西,錯過了多少好機會?現在急轉彎,已經是不得不為之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從不簡單重復。俄國人這次是真急眼了,從總理到地方官員,從資金投入到技術引進,確實在下血本追趕。但追趕和領先之間,還隔著不知道多少個通宵達旦。
大家覺得俄國人啥時候才能真正跟上咱們的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