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歐盟27國“整齊劃一”地宣布制裁中國企業和銀行,理由是這些實體被認為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有關。”;另一邊,歐盟兩大巨頭——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卻高調宣布將在7月24日訪華。
這波操作,簡直像極了“剛打完你一巴掌,然后立刻遞上糖果”的戲碼。
歐盟到底想干什么?是來談合作的,還是來繼續施壓的?更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會如何接招?這場中歐博弈,究竟誰更有底氣?
馮德萊恩(資料圖)
前不久,歐盟突然宣布對俄制裁,但這次制裁的對象里,赫然出現了多家中國銀行和企業。歐盟給出的理由是“這些企業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有關”,但中方立刻反駁,稱這一指控“毫無根據”。
這已經不是歐盟第一次在涉俄問題上“拉踩”中國了。此前,歐盟就曾以“涉嫌幫助俄羅斯”為由,對中國企業實施過多次限制。但這次直接制裁中資銀行,性質顯然更惡劣。要知道,銀行是金融體系的核心,歐盟這一招,擺明了是要給中國企業制造麻煩。
中國的反應也很直接——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一直致力于勸和促談,從未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出口。外交部明確警告,如果歐方繼續損害中國利益,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制裁宣布后,歐盟就官宣了馮德萊恩和科斯塔的訪華行程。這時間點卡得如此精準,很難不讓人懷疑——歐盟是不是想用“制裁+談判”的組合拳,逼中國在某些問題上讓步?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歐盟的算盤其實很明顯:經濟上:歐盟經濟疲軟,急需中國市場的支持。政治上:歐盟想在對美、對華關系中保持“戰略模糊”,既不得罪美國,又能從中國撈到好處。 戰略上:歐盟希望在中俄之間制造裂痕,讓中國減少對俄羅斯的支持。但問題是,歐盟的制裁已經嚴重破壞了中歐互信,這時候來談合作,誠意何在?
面對歐盟的挑釁,中國顯然不會坐視不理。商務部和外交部的強硬表態,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中國手里還有不少反制籌碼: 稀土管控:中國是全球稀土供應的主導者,而歐盟在新能源、高科技領域高度依賴稀土。此前,歐盟曾施壓中國“放開稀土出口”,但中國直接祭出反制措施——對歐盟白蘭地加征反傾銷稅,法國、意大利等國的酒商直接懵了。
市場反制:歐盟對華出口的汽車、奢侈品等行業,已經受到中國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如果歐盟繼續施壓,中國可以進一步減少歐洲商品進口,轉而加大從其他市場的采購。
國際輿論:歐盟的制裁被中方定性為“無理打壓”,如果歐盟繼續執迷不悟,中國可以在國際場合進一步揭露其“雙標”行為,削弱歐盟的國際信譽。
中歐關系的未來,取決于歐盟的選擇,這次歐盟的“制裁+訪華”組合拳,本質上是在測試中國的底線。如果中國選擇強硬反制,歐盟可能會進一步施壓;但如果中國保持克制,歐盟可能會得寸進尺。
馮德萊恩(資料圖)
未來的中歐關系,可能有三種走向:
1. 短期博弈加劇:歐盟繼續在涉俄問題上施壓,中國則采取針對性反制,雙方摩擦增多。
2. 長期戰略競爭:歐盟可能追隨美國,在高科技、產業鏈等領域對中國進行更多限制,中歐合作空間縮小。
3. 有限合作:如果歐盟意識到制裁無助于解決問題,可能會在某些領域(如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中國保持合作,但在核心利益上仍保持競爭。
歐盟的“精分”外交,能走多遠?歐盟的這波操作,看似是為了“維護國際規則”,實則是在中美博弈中左右搖擺,試圖兩邊撈好處。但問題是,中國不是軟柿子,不會任人拿捏。如果歐盟繼續玩“制裁+談判”的游戲,最終只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中歐關系的未來,取決于歐盟能否真正做到“戰略自主”。如果歐盟繼續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中歐關系的裂痕只會越來越大。反之,如果歐盟能摒棄“雙標”思維,真正以平等姿態與中國對話,中歐合作仍有很大空間。問題是,歐盟準備好做出改變了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