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10名隊員奔赴“中國板栗之鄉”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開展為期五天的板栗產業發展專項調研。此次調研源于隊員們對鄉村振興戰略中特色產業發展的關注——羅田板栗種植歷史超千年,當前年產值占當地農業總產值的23%,卻面臨產業鏈延伸不足等問題。服務隊希望通過實地走訪,結合專業知識為產業破局獻策,出發前已梳理好涵蓋種植技術、市場流通等維度的調研計劃。
調研首站走進大別山農業智慧園。園區技術總監王工帶領隊員們探秘“科技如何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在智能育苗溫室,隊員們看到通過組培技術培育的板栗苗生長周期縮短了20天,王工介紹:“這些脫毒種苗抗病性強,畝產可比傳統種苗提升15%。”精深加工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正將板栗加工成即食板栗泥、板栗酥等20余種產品,包裝上的“低糖”“有機”標簽格外醒目。“我們和高校合作研發的板栗益生菌粉,單罐售價達88元,是生板栗的10倍利潤。”王工指著電商后臺數據說,園區的“云端栗倉”今年已通過直播帶貨賣出300余萬元產品,物流信息實時同步至智慧管理平臺,實現產銷全鏈路可視化。
次日,服務隊來到平湖鄉的板栗種植園。漫山板栗樹郁郁蔥蔥,枝頭掛滿青澀的果實。種植戶劉大伯手持長桿示范疏果技巧:“以前舍不得疏,結果果子小、賣不上價。現在聽技術員的,每枝留3到4個果,個頭均勻多了。”隊員們發現,果園里安裝了太陽能滅蟲燈,地面覆蓋著秸稈還田的有機肥,劉大伯笑著說:“這‘綠色種植’的法子好,去年板栗檢測達標,被一家連鎖超市以高于市場價10%收購了。”他還提到,村里的“板栗托管隊”幫外出務工家庭代管果樹,解決了“有地無人種”的難題,今年已托管50余畝林地。
調研最后一站是三里橋村委會。村支書周書記組織了一場“頭腦風暴會”,參會的種植戶、合作社代表與隊員們圍坐暢談。周書記介紹,全村320戶中有280戶種板栗,去年戶均增收近萬元,但短板也很突出:“年輕人不愛干農活,懂電商的更少;鮮板栗常溫下只能存一周,加工企業收儲能力有限;雖然注冊了‘三里橋板栗’商標,但知道的人不多。”種植戶們你一言我一語補充,有人盼著能建冷庫,有人希望多搞技術培訓,現場討論熱烈。隊員們認真記錄,不時追問細節,還拿出提前準備的“電商入門手冊”分發給大家。
五天調研結束后,“志遠”志愿服務隊梳理出羅田板栗產業的“三張清單”:科技賦能的成果清單、發展面臨的問題清單、可落地的建議清單。隊員們表示,將盡快形成包含“培育青年新農人”“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等內容的調研報告,為羅田板栗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智慧,讓這顆“山間珍寶”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果”。
圖為隊員們在智慧園廣場上的合影。 張曉曼 供圖
圖為兩名隊員正在觀察板栗標本。 張曉曼 供圖
圖為隊員在向種植園果農進行調研。 張曉曼 供圖
圖為隊員觀察板栗樹生長狀況。 張曉曼 供圖
圖為三里橋村書記與隊員開展羅田板栗發展座談會。 張曉曼 供圖
圖為隊員們結束調研后的合影。 張曉曼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