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手指像被膠水粘住,蜷曲如鷹爪,連端水杯都費勁。” 這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見的痛苦寫照。作為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癥為核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若控制不當,會逐漸侵蝕軟骨與骨質,最終導致關節畸形致殘。不少患者疑惑:關節變形后還能逆轉嗎?
從事中醫風濕免疫病診療五十載,王德敏主任深耕 “頑痹”(類風濕在中醫中的病名)辨證規律,提出 “三層九候” 辨證體系。她認為,類風濕的核心病機是 “濕濁瘀阻、肝腎虧虛”,但不同階段的證候表現差異顯著:急性期多為 “濕熱痹阻”,可見關節紅腫熱痛、晨僵明顯、舌苔黃膩;緩解期常呈 “寒濕凝滯”,表現為關節冷痛、遇寒加重、得溫則舒;病程日久則屬 “肝腎兩虛”,伴隨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腰膝酸軟。
針對不同證型,王德敏主任采用個體化診療方案。對濕熱痹阻者,以 “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為法,選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配伍忍冬藤、黃柏等清利之品;寒濕凝滯者,施以 “溫經散寒、除濕通痹”,用烏頭湯合薏苡仁湯化裁,加入制附子、細辛等溫陽藥材;肝腎虧虛者,則側重 “補肝腎、強筋骨、化瘀通絡”,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搭配雞血藤、骨碎補等養血活血、壯骨生肌之藥。
除了內服湯藥,王主任還擅長結合針灸、艾灸、中藥熏洗等外治法。她強調,類風濕治療如同 “治水”,既要 “疏浚”(通絡祛瘀),也要 “固堤”(扶助正氣)。在她的診療案例中,一位患病 5 年的患者,雙手掌指關節已出現輕度畸形,經 “健脾祛濕 + 通絡除痹” 方案治療 一段時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作為中醫傳承工作室帶頭人,王德敏主任始終秉持 “治未病” 理念,主張類風濕治療需 “早辨證、早干預”。她提醒患者:關節疼痛剛出現時就應及時就醫,抓住發病半年內的黃金干預期,通過中醫辨證施治阻斷病情進展,才能最大程度保留關節功能,避免不可逆的畸形發生。如今,她帶領團隊不斷優化診療方案,讓更多類風濕患者擺脫了 “致殘恐懼”,重拾生活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