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熱?
有疑似病癥怎么辦?
經歷過病痛的市民
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千萬別大意!
7月21日,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市民歐先生經過治療已逐漸康復,即將出院。歐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提醒廣大市民,要提高對基孔肯雅熱的重視,加強防蚊滅蚊意識,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前一晚喝完酒,第二天關節突然疼得厲害,我還以為是痛風導致的。”歐先生說,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基孔肯雅熱的患者。
“最開始就是覺得輕微不適,有點低燒,但很快就退了,因此也沒太在意,”歐先生回憶道,然而兩天后,突如其來的關節劇痛讓他意識到不對勁,直到他接到了疾控中心的電話。“工作人員說我核酸檢測陽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住院的這三天,歐先生經歷了從焦慮到安心的過程。“最難受的是關節痛,全身起疹子。”他指著已經消退的皮疹痕跡說,“好在醫生用藥后,很快就退燒了,關節痛也緩解很多。”
現在,即將出院的歐先生最想提醒大家的是:“千萬別像我一樣大意!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關節痛,一定要及時就醫。最近蚊子多,家里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謝娟娟介紹,該病主要癥狀包括:
第一,發熱:以中低熱為主,少數高熱,通常2-3天退熱。
第二,皮疹:發病1-3天出現,多見于軀干、四肢等部位,呈斑丘疹。
第三,關節疼痛:常見于手指、腳踝等關節,腫痛劇烈但消退較快。
第四,其他癥狀:部分患者伴頭痛、乏力,極少數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情況。
謝娟娟表示,臨床主要以退熱、止痛、止癢等對癥處理為主,使用相關藥物治療。除了西醫方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也在積極探索中醫特色療法,如利用熱敏灸治療,可以有效發揮中醫優勢,緩解關節疼痛等癥狀。
目前正值蚊媒活躍季節,疾控部門呼吁市民做好防蚊措施,清除積水、使用驅蚊產品,若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疑似癥狀應及時就醫并配合流行病學調查。
歐先生的案例提醒公眾,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治,但需早發現、早干預。通過個人防護與醫療體系的協同努力,有望降低疾病傳播風險,保障市民健康。
佛山發布編輯部
來源:南海融媒
編輯:馮園芳
審校:陳婉萍、馮翠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