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以一場全民參與的“我們一起修古橋”項目,為鄉村古橋注入新生。
作為首發項目,浦東新區周浦鎮的姚家店橋、蝤蛑橋、裕后橋、保佑橋已率先進入方案設計籌備階段。
這場關乎古橋文脈賡續的行動,始于一場看似“小眾”的調研。2025年3月,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啟動“滬派江南-橋驛溯源”專題調研,初衷本是摸清上海鄉村古橋家底。
然而,深入田野的發現卻指向了更嚴峻的現實:有的古橋脫離原有水系與村民生活,淪為沒有故事的擺設;有的因河道拓寬遷移后,失去了實用價值,珍貴石板流于雜草之間……這些景象讓調研團隊意識到,單純的“盤家底”遠遠不夠,“修復古橋”這一計劃外的緊迫行動,由此破土而出。
現場踏勘交流
父親賣田建橋,
他守橋講史,
信念比石頭還硬
在滬派江南水鄉的傳統元素和歷史遺存中,此次調查初步梳理出的583座古橋超過400余座傳統民居和180余株古樹,堪稱鄉村遺存中的“大戶”。但它們的分布卻如星辰散落,遍及鄉村村莊田野,不似古民居依托村落聚集。每一座橋,往往孤守一方水域、一段記憶,在村落與田野間顯得尤為珍貴。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蒲儀軍,對嘉定區調研時與多位80歲以上原住民促膝長談的場景記憶猶新。老人口述的點滴往事,如同散落的拼圖被重新聚合,讓模糊的村落歷史變得具體可感。特別是古橋與周邊的橋廟式空間共同構成的獨特文化場域,在村民親身經歷的講述中,得到了鮮活印證。
徐忠澤老人與懷公橋
相似的場景在金山區亭林鎮浩光村再現。八旬老人徐忠澤自愿守護干涸河床上的“懷公橋”,時常向訪客講述這座橋與父親徐蓉開的故事。民國十七年秋,木橋被毀,切斷了村民通往松江的路。教書先生徐蓉開毅然變賣七畝良田,傾盡積蓄建起這座單跨石板橋。村民感念其恩德,將此橋命名為“懷公橋”,以銘記他的善舉。如今橋下雖無流水,這座橋已化身為無私精神的具象豐碑。
華漕鎮鶴龍橋
在閔行區華漕鎮諸翟村,明末名士侯峒曾的后人侯傳熙指著遷移后的鶴龍橋,講述這座“一橋連兩縣”的古橋見證侯家先烈抗戰的往事。該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是一座花崗石質單跨平梁橋,主橋面加階梯引橋總長達18.8米,橋寬不足2米,橋身細長矯健,宛如游龍,曾穿老蟠龍港而過。據《紫隄村志》載,清代此地橋梁逾百座,老蟠龍港上的橋多以龍命名,蜿蜒通達蟠龍鎮。后因城市建設,鶴龍橋被遷至原址55米外保護,從此告別跨河功能。
古橋的類型與形態,本身就是一部立體的文化史冊,也是鄉村歷史的鮮活見證。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教授、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合作研究員閆愛賓帶領團隊深入閔行、青浦等地調研后發現:空間上,古橋依托舊有水網而生,閔行區現存38座古橋,離市區越遠保存越密集;存在形態上,既有嵌入日常生活、仍在服役的“活化石”,也有遷入公園、脫離原生環境的“標本”,更有架在干涸河床上,成為都市變遷中孤獨“記憶錨點”的存在。
朱家角鎮放生橋
朱家角鎮的放生橋以72米的五跨石拱橫跨淀浦河,氣勢磅礴,作為上海現存最大古橋,見證明清集鎮的繁華。
七寶鎮的蒲匯塘橋三跨連拱,與兩岸商鋪、茶館相映成趣,橋身成為“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生動舞臺。
更令人稱奇的是細節中隱藏的文化密碼。朱家角泰安橋建于明代,主要石材為武康石、青石,流線優美,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俱高。橋頭曾是重要的鄉村公共空間“三圣殿前”,橋身兩側曾植有大小不等的石榴樹——這本是古人用糯米漿拌石榴籽強化橋梁結構的智慧,取“石留”諧音祈愿橋體永固。
然而,2003年,拱橋變形坍塌。當地居民對倒塌原因的解釋雖版本各異,卻都指向一個關鍵事件:橋兩側的石榴樹被砍,當夜橋便塌了。這些敘述雖非嚴謹的修繕史料,卻生動展示了民間傳統與傳說如何在現代延續與衍變,不斷生發出新的故事。
古橋的材質、結構里,鐫刻著不同時代的交通需求、建筑技藝,蘊藏著江南人“與水共生”的生存智慧。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欒峰強調,古橋的歷史價值遠不止于橋體本身。它既包含作為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橋身銘文可補史闕,建筑工藝折射時代特征;更在于它串聯起的周邊環境、民俗故事與居民生活,是鄉村歷史價值特色節點的集中體現,是穿越鄉村歷史時空的標尺。
七寶鎮蒲匯塘橋
村民建議進圖紙,
修復全程可圍觀,
全民都是守橋人
在浦東新區周浦鎮的田野上,四座古橋等待新生。作為“我們一起修古橋”的首發項目,姚家店橋斑駁的楹聯、蝤蛑(yóu móu)橋隱世的刻字、裕后橋水泥的補痕、保佑橋優美的拱月弧度,都有望在這場全民參與的修復行動中重煥光彩。
選擇這四座橋,有著務實的根基。上海市規劃資源局鄉村處處長顧守柏表示:“周浦鎮全域土地整治自2022年啟動,區域規劃藍圖已經編制完成,工程預算、工期均已明確,恰好為古橋修復提供了嵌入良機。”河道灌排工程可順帶清理橋邊淤泥,農村道路項目能一并修通觀橋步道、串聯鄉村景點,農田環境整治可以重塑古橋空間風貌。“我們不是孤零零地修一座橋,而是借整個區域改造的契機,讓橋重新‘長’回鄉村的肌理之中。”同時,古橋周邊環繞迪士尼、周浦花海等旅游資源,修復后有望串聯成線,形成更豐富的文旅體驗。
這四座古橋各具特色與深厚底蘊:
姚家店橋(瓦南村北莊路東側),始建于清雍正年間,民國重建。花崗石三跨平梁橋,長21米。整體狀況良好,但中部橋板曾被水泥替換。亮點在于橋側楹聯刻字與裝飾紋路清晰可辨。它跨黃泥浜連接兩村,西鄰鄉村主路,河岸經水系整治,周邊土地利用多樣,為設計提供了豐富空間基礎。
姚家店橋
蝤蛑橋(瓦南村132號附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橫跨歷史河道“蝤蛑裊”。花崗石三跨平梁橋,長17米。橋體完整,刻字可見但有磨損且部分被管道遮擋。位置偏僻,遠離主路,南北為耕地,東西連通農宅與鄉野步道,鄉野氣息濃郁,適合營造靜謐古樸的景觀氛圍。
蝤蛑(yóu móu)橋
裕后橋(瓦南村3組),乾隆初年由陸姓族人修建。雙柱三孔石梁橋,長9米。保存狀況一般,北側橋面損毀后由水泥修補。主跨兩側有花紋,橋名“裕后橋”可辨,楹聯模糊。周邊無道路,但得益于市級土地平整、復墾、灌排、道路等工程覆蓋,改造提升空間巨大。
裕后橋
保佑橋(北莊村一組與新場鎮坦東村交界),始建于明弘治年間,清同治重建,浦東南部現存最古石拱橋,長18.9米。結構完整,江南風韻濃郁,兩側橋聯及裝飾清晰。跨五灶港連接兩村,周邊村落肌理良好,有傳統老宅、橋頭空間和鄉土林盤。雖與其他三橋距離較遠,但自身特色鮮明,歷史底蘊深厚,極具打造獨特游覽空間的潛力。
保佑橋
這場修復行動,從啟動之初就摒棄了“關起門來干”的模式,未來設計方案將向社會公示,村民的建議也會被認真記錄。調研組甚至大膽提議:“修復過程向大眾直播!”
古橋修復的首要難題,便是“錢從哪里來”。據了解,一塊5米長的金山石市場價高達20萬元,總體經費壓力巨大。周浦鎮的古橋修復實踐,正探索構建一套“多元資金池”的解法。
“條線整合”是基礎支撐。周浦鎮正在推進的全域土地整治項目,包含土地復墾、水生態修復等內容,古橋修復可考慮納入其中。例如,慢道建設計入“農村道路工程”,河道清淤與“灌排工程”合并申報,“鄉村振興專項資金”也可進一步向古橋傾斜。
政策紅利將成為重要支撐。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項目和資金的政策制定與出臺,可通過轉移支付方式,與“五好兩宜”和美鄉村、“滬派江南”特色村落保護傳承試點建設相結合,有望為古橋修復爭取到寶貴的資金。
原標題:《上海啟動“我們一起修古橋”,首發4座古橋曝光,修復細節將公開》
欄目主編:徐晶卉 題圖來源:調研團隊 圖片來源:調研團隊
來源:作者:文匯報 史博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