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風里總飄著離別的旋律,畢業歌的余韻尚未散盡,一群年輕的身影已收拾好行囊,帶著"到基層去"的誓言,踏上駛向山海的列車。對選調生而言,驪歌不是落幕的序曲,而是人生新篇的扉頁;告別校園的轉身,恰是奔赴基層的起點。這場山海之約,注定充滿挑戰,卻也藏著最動人的成長。
奔赴山海,要帶著"歸零"的勇氣褪去青澀。從象牙塔到鄉間地頭,身份的轉變往往伴隨著"水土不服"。有的選調生帶著名校光環,總想著用理論框架套基層現實,結果在"村民為啥不配合""政策為啥推不動"的困惑中陷入迷茫。其實,基層從不是展示學歷的舞臺,而是打磨能力的疆場。就像浙江某村選調生小周,剛到任時在村民大會上大談"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臺下大爺直擺手:"娃,你就說咱村的橘子咋能賣得更遠。"這句話點醒了他——基層工作不需要"學術論文",而要"實踐方案"。后來他跟著果農學選果、跑物流,用"電商直播"把橘子賣到了全國,才真正明白:放下"天之驕子"的執念,甘當"田間學徒",才能在泥土里扎下根。成長的第一步,往往是學會把文憑折進背包,讓雙腳先沾染上泥土的溫度。
奔赴山海,要懷著"扎根"的定力對抗浮躁。基層的日子,沒有城市的霓虹閃爍,更多的是重復的瑣碎:調解鄰里糾紛、統計人口信息、跟進項目進度……有人覺得"大材小用",在"考走""調走"的心思里消磨時光;有人卻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把小事做成了暖心事。云南邊境某村選調生小林,剛到村時面對的是泥濘的土路、漏雨的村委會,還有語言不通的困境。她沒有抱怨,而是跟著村支書學方言,踩著雨靴走村入戶,用三年時間推動村里修起了水泥路、建起了文化廣場,被傣族老鄉稱為"會說傣語的小姑娘"?;鶎拥某砷L從不是轟轟烈烈的瞬間,而是在"慢慢來"的堅持中,把"異鄉"過成"家鄉",讓"過客"心態變成"主人翁"意識。就像老支書說的:"土地不騙認干的人,你往地里多下一分力,它就多給一分收成。"
奔赴山海,要藏著"破局"的智慧開拓前路?;鶎硬皇堑却斞耐莸?,而是孕育創新的沃土。面對"山高路遠"的困境、"因循守舊"的慣性,選調生的價值,正在于用新思路破解老難題。甘肅某山區選調生小楊,發現當地蘋果品質好卻銷路窄,便想起大學時學的新媒體知識。他帶著村民拍果園vlog、開直播賣貨,還聯系設計專業的同學幫忙做包裝,讓"土蘋果"成了"網紅果"。更難得的是,他沒有止步于"自己會",而是辦起"手機培訓班",教老鄉們用短視頻記錄種植過程,讓增收的本領真正留在了村里?;鶎拥奶魬?,恰恰是創新的契機:或許是用數字化手段規范村務管理,或許是把志愿服務理念融入鄉村治理,年輕的頭腦與鄉土的實際碰撞,總能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列車汽笛再次響起,載著新一批選調生駛向遠方的山海。有人說基層苦,但那些曬黑的皮膚、磨破的鞋跟,終將變成最堅硬的鎧甲;有人說基層遠,但那些握過的手、走過的路,早已把心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驪歌漸遠,征程正長,當年輕的腳步踏遍山間的晨霧、田埂的夕陽,當"選調生"的身份在為民服務中漸漸清晰,便會懂得:這場奔赴,從來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與土地的對話、與人民的同行,是青春最厚重的注腳。山海遼闊,未來可期,屬于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