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收錄取通知書的季節了。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在苦苦等待后敗興而歸垂頭喪氣,也有人等到心儀的學校錄取通知書欣喜若狂,必須要在朋友圈、各類社交媒體大肆宣傳一下。
錄取通知書,注定是值得大曬而特曬的。
因此各個學校,都在錄取通知書上下足了功夫,因為這不僅關系了學生對學校的第一印象(是抄襲,還是原創?),更代表了學校的形象。
不僅要設計精美,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得有美好寓意,更要有很強的創新感,當然必須是原創。
要是有人收到錄取通知書,發到朋友圈,人家一看,覺得似曾相識,原來和別的學校差不多,那可就太沒面子了。
最近,收到華東理工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學,可能會被那精巧的設計所折服。
可尷尬的是,有人發現,這和幾年前南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還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異曲同工,是表示大家創新和創意都差不多的意思,可當年設計南昌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設計師光亞平就不這么認為,他在社交平臺發帖稱,這不就是抄襲嘛。
南昌大學2020年的本科錄取通知書,外冊為綠色,內頁為紅色,外冊格柵兩邊排列著1921到2020的年份字樣,其中1921為南昌大學的建校年份。
華東理工大學2025年的本科錄取通知書,外冊與內頁顏色整體為紅色,同樣采用的是抽動格柵設計,上下抽動外冊,內頁會出現葉子紛飛的圖案,外冊格柵兩側排列著1952到2025的年份字樣,其中1952年為華東理工大學的建校年份。
當然,到底算不算抄襲,應該是有專門的機構去認定,也不知道光亞平當初是否申請了著作權。華東理工大學表示正在了解情況,也透露設計是通過公開招標外包給某設計公司的。(這個鍋,甩得好,甩得妙,設計公司的設計稿,都不需要學校審核了唄)
不過這件事情,倒是折射出了一些問題。
這些年,各個學校都在錄取通知書上下足了功夫,這本是一件好事情,代表著一種重視程度和傳承的意識,但很多時候難免忙中出錯,就如同錄取通知書上寫錯字的,不是少數,每年都有。
一次次這樣的事件,如同一面照妖鏡,不僅照出了高校行政體系的顢頇,更折射出當下教育界令人憂慮的集體性精神貧血。當一所"雙一流"高校連錄取通知書這樣的門面工程都要靠抄襲來完成,我們不得不追問:
這樣的學府,還能培養出具有原創精神的人才嗎?
這樣的教育,還能擔得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嗎?
當年的象牙塔,如今塞滿了形式主義。連學生的名字都能弄錯,錄取通知書可以張冠李戴,官網可以抄襲好萊塢電影海報,學院宣傳片像素級"復刻"國外高校創意……
看似低級的錯誤,暴露的是教育機構對細節的漠視和對原創的輕蔑。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當高校自身都在敷衍了事、投機取巧,又怎能理直氣壯地要求學生恪守學術規范?當教育者都喪失了對真實的敬畏,又談何"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心理學中的"模仿效應"告訴我們,當學生收到一封充滿“抄襲意味”的錄取通知書,估計投機取巧就深深地內化于心了吧。
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當大學遠離了"真"字,創新的根基又將何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