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伊通河波光粼粼,63歲的劉永田蹬著自行車掠過紅色塑膠步道,車鈴清脆地回響在兩岸綠蔭間。“從北海路到肆季南河,一路坦途,這綠道就是咱長春的‘金腰帶’!”老人的贊嘆里,藏著這座城市踐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實踐——以66公里濱水綠道為軸,長春正將“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藍圖,細細描摹在母親河兩岸。
綠道為脈,串起宜居新空間
伊通河綠道北起萬寶閘,南至興民路,紅色步行區與波點騎行區分明有序,如彩帶纏繞河岸。“本次綠道提升項目2024年9月啟動,目前雙側約20公里正在建設,計劃年底完工。”長春城投建設投資集團工程管理部負責人李秋松介紹。
回憶島景觀橋上,剛晨練完的王阿姨正給孫子拍照,255米長的彩色塑膠橋面上,孩子們追逐嬉戲。“以前到對岸得繞兩座橋,現在抬腳就過。”這座橋與月亮島、光影島景觀橋連成一線,配合14處無障礙坡道、38處通行坡道,讓兩岸生活無縫銜接。每隔2公里設置的智慧打卡樁、健身驛站與照明系統,讓昔日河道變身為“家門口的健身房”,這種“縫合城市”的規劃智慧,正是長春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鮮活注腳。
治水為基,筑牢韌性安全網
作為貫穿長春南北的“母親河”,伊通河長春段全長200余公里,曾因泄洪能力不足、水體污染困擾城市發展。2016年啟動的綜合治理工程,掀開了蛻變新篇章。
“河道疏浚8.9公里,堤防治理15.2公里”,伊通河南南段工地上,項目負責人陳忠章指著藍圖細數變化:13座排水涵洞、4座攔河閘與19.5公里堤防構成“防洪矩陣”,讓防洪標準從5年一遇躍升至500年一遇,兩岸500米內的農田村莊從此安享太平。
長春市伊通河管理委員會二級主任科員聶天璞沿著綠道巡查,手機里實時更新著水質監測數據。“環衛保潔、安保巡查、生態監督,我們守好每一道崗。”正是這樣的精細化管理,讓350萬立方米清淤換來的澄澈水面常年保持潔凈,120公里污水干管織就的“地下動脈”持續守護著河清水綠。
生態為筆,繪就美麗新圖景
站在光影島遠眺,27.2公里護岸綠植如翡翠鑲嵌河岸,水鳥掠波而過,市民姚先生感慨:“前陣子花海連片,現在綠樹成蔭,傍晚來走圈成了必修課。”從黑臭水體到“城央綠肺”,伊通河的蛻變在南溪小鎮尤為鮮明。
這片以集裝箱構建的特色街區,將昔日蘆葦蕩改造成清荷搖曳的生態池,開放街區、濱水商業與公園業態在此交融。“既響應綠色發展戰略,又契合新審美需求。”長春文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三部的王丹說,這里的主題餐飲、極限運動、藝術空間等多元業態,織就全客層休閑網絡。
午后的沙池邊,親子嬉鬧聲此起彼伏;周末的草坪上,露營帳篷星羅棋布,節假日客流常達萬人。這份熱鬧里,藏著民生溫度,更顯發展智慧。
暮色漸濃,綠道燈光次第亮起,騎行的老人、慢跑的青年、散步的夫妻、嬉戲的孩童...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伊通河畔徐徐鋪展,見證著一座城市用初心與匠心,書寫著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動答卷。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鄒鵬亮 石海君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