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日,湖北省應急管理廳聯合湖北日報發布未成年人防溺水手繪地圖。地圖詳細標注了湖北省重點防范水域,用戶可通過手機查看地圖,還可觀看課程學習自救互救方法。這一舉動通過技術賦能筑牢安全防線,為暑期防溺水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每一起溺亡事件都是家庭之殤、社會之痛。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信息中心編著的《中國死因監測數據集(2021)》顯示,溺水是我國1至14歲兒童的首位死因。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溺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可預防、被忽視且迫切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好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浩渺的碧波于孩子而言,意味著無窮的吸引力,然而,風險隱患也暗藏其中。暑期,孩子脫離校園監管,看護難度增加。暑期防溺水工作難度大、任務重、挑戰多,一直是考驗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難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正如湖北發布未成年人防溺水手繪地圖一般,各地紛紛拿出破題之法,強化“人防+技防+物防”,以新技術、新思路、新舉措堵住安全漏洞,為孩子構筑暑期安全防線。
防溺水,“防”字是關鍵,科學認知是第一道防線。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在真實水域邊開展“生命守護課”,結合漓江水域特點和真實案例,系統講解防溺水“六不準”等安全知識,通過情景模擬和實操訓練,提升學生的防溺水自救互救技能。科技賦能強化隱患巡查,筑牢救援防線。江蘇省宿遷市在駱馬湖等重點水域打造“駱馬湖防溺水智能感知預警平臺”,一旦有人越過安全邊界,系統會立即識別并自動發出語音警告,信息同步匯聚至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可隨時調度無人機進行空中喊話勸離,創下連續三年暑期未成年人“零溺亡”的成績。群防群治推動責任落實,筑牢監管防線。湖南省出臺《預防中小學生溺水若干規定》,明確學校、家庭、政府三方責任,對危險水域管理不力的單位可追究法律責任,是全國首個以立法形式推進防溺水工作的省份。這些創新實踐織密了預防溺水事故的安全防護網,守護孩子的生命安全。
暑期安全,不容有失,一失萬無。教育部日前發布《關于做好2025年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強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認真分析暑期安全事件特點規律,以溺水、火災、交通事故等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安全專項教育和警示活動,確保落實到每一個人。唯有政府、學校、家庭、學生時刻緊繃防溺水這根弦,強化安全意識,加強安全教育,采取切實有效的監管措施,才能真正讓孩子們快樂一“夏”、平安一“夏”。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來源:學生健康報
文:范洪巖(媒體人)
策劃:張燦燦
編輯:范洪巖 于洋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