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 VACATION
世界預防溺水日
珍愛生命·謹防溺水
世界預防溺水日
2021年4月28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首個全球預防溺水決議,將每年7月25日定為“世界預防溺水日”。旨在增強全球人民安全意識,避免生命和財產損失。2025年7月25日是。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236000人死于溺水,風險最高年齡組是1-4歲的兒童,其次是青少年和年輕人。盡管這個數據被認為是被低估了的統計數據,但溺水對患者家庭、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和經濟后果無法估量。
溺水的標準定義是“由于浸沒或浸入液體而導致呼吸障礙的過程”。從定義上可知,溺水不光發生在一些自然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海洋、溪流等。也可能發生在人工水域:包括游泳池、溫泉池、水上樂園的泳池或滑道區域、景觀水池、魚塘等,即使是看似安全的人工水域,若缺乏監護或防護措施,也可能發生意外。其他場所:像浴缸(尤其是嬰幼兒)、水井、積水較深的坑洼或工地積水處等,也可能成為溺水的隱患地。
對于水下車輛中患者,指南建議在初始漂浮階段,進入水中后立即逃離水下車輛。如果車輛仍然漂浮,建議人們爬出并留在車輛頂部。如果車輛正在下沉,應該在離開車輛后遠離車輛并走向安全地帶。
注意安全
如何正確施救
向大腦供氧對于溺水患者成功復蘇至關重要。建議在初始復蘇時優先考慮建立氣道和提供氧氣。對于心臟驟停的患者,除了使用傳統的氣道呼吸循環模式進行胸外按壓外,建議進行正壓通氣。如果有高級氣道可用且放置正確,則在進行連續按壓的同時,以指定的時間間隔(每 6-8秒)進行呼吸。對于沒有接受過人工呼吸訓練的行外人,建議僅進行按壓心肺復蘇,而不是不進行干預。
由于可能導致通氣延遲、無法清除氣道中的液體以及嘔吐加重,因此不建議采用腹部沖擊(海姆立克急救法)對溺水患者進行復蘇。
及時就醫
溺水患者進入ICU后的綜合治療圍繞“糾正缺氧、維護臟器功能、防治并發癥”展開,需多學科協作,具體包括以下核心措施:
1
呼吸功能支持與肺部管理
肺部清理與感染控制及肺水腫處理等。
2
循環監測與支持
對危重病人進行仔細和密切監測,以評估其疾病過程的性質和嚴重程度。
3
糾正電解質與酸堿紊亂
根據血氣分析和血生化結果,調整鉀、鈉、氯等電解質水平,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或堿中毒。
4
心功能保護
若合并心肌損傷(缺氧或冷水刺激導致),使用心肌營養藥物,并改善心功能。
5
腦保護與神經功能支持
6
多器官功能監測與支持
7
感染防控與營養支持
8
必要時啟用ECMO
來源:濮陽油田總醫院
編輯:李春滿
責編:劉向敏
審核:韓 波 孫 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