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曾擔任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的蔡正元發表了一番令人震驚的言論:中國大陸之所以尚未對臺灣采取軍事行動,是因為手中握有“把柄”在美國。
他所指的“把柄”便是中國的外匯儲備。蔡正元認為,一旦大陸貿然采取武力統一臺灣的行動,美國可能會借此機會凍結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從而引發嚴重的經濟動蕩。
然而,深入分析之后,不難發現這番言論根本站不住腳。
蔡正元提出的“外匯儲備威脅論”基于一個基本的經濟常識:中國是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總額超過三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從表面上看,這確實為美國提供了某種“金融制裁”的可能性。
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曾凍結俄羅斯在西方國家的外匯資產,并切斷部分銀行的SWIFT系統連接,導致盧布匯率暴跌,俄羅斯經濟短期內承受巨大壓力。這一事件讓不少人擔心,類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中國。
但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角色與俄羅斯截然不同。中國的經濟規模、貿易體量、金融網絡以及美元資產的構成都更為龐大和復雜。
如果美國試圖凍結中國的外匯儲備,不僅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也可能嚴重損害美國自身的金融信譽,甚至動搖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這種級別的金融對抗,對全球金融市場而言,無異于一把雙刃劍。
此外,中國的外匯儲備并非全部存放于美國境內。這些資產分布廣泛,包括美國國債、歐洲債券、黃金儲備以及海外投資項目等。某些金融工具并不容易被凍結,或需要復雜的法律程序才能實施。換句話說,中國并不是完全處于被動局面。
將臺灣問題簡化為一場“閃電戰”顯然不現實。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行為,而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即便在軍事上占據絕對優勢,戰爭仍可能因非軍事因素而陷入長期僵局。
臺灣島的地理條件復雜,適合登陸的海灘數量極少,且早已布防嚴密。臺西地區布滿雷區和反登陸設施,臺東雖地廣人稀,但多為陡峭巖壁,不利于機械化部隊展開。臺北與新北人口密集,一旦爆發戰斗,不僅會造成巨大傷亡,還可能帶來嚴重的城市破壞。
此外,若臺海爆發軍事沖突,美國是否會介入、何時介入、以何種方式介入,都是未知數。若美日迅速出動艦隊實施海空封鎖,中國將面臨第二島鏈的包圍壓力,后方能源與物資運輸線也可能受到威脅。
軍事上的“勝利”并不等于戰略上的“勝出”。如果戰爭演變為長期沖突,或引發更大范圍的地緣政治危機,最終的勝負將取決于國家整體的抗壓能力,而非戰場上的短期表現。
回顧美國近年來的戰略布局,不難看出“臺灣牌”在其亞太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華盛頓清楚,若中國采取武力統一臺灣的行動,將打破東亞現有的安全格局。屆時,美國不僅可以加強在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還能進一步聯合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友,在“遏制中國”的旗號下推進亞太版北約的雛形。
更重要的是,戰爭本身可以轉移國際社會對美國國內問題的關注,同時在國際輿論上強化“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框架,類似于當年海灣戰爭后,美國通過“國際正義”的名義重塑戰后秩序。
從這個角度來看,武力統一臺灣未必是“打破僵局”的行動,反而可能是“陷入陷阱”的開始。
因此,近年來我們在對臺政策上更傾向于采取“持久戰”的策略,通過漸進方式達成政治目標,而非寄望于一場決定性的軍事行動。
一旦采取軍事行動,代價不僅限于經濟層面,更可能帶來戰略空間的大幅壓縮。在缺乏足夠“戰略緩沖”的情況下貿然行動,只會為外部勢力提供干預的借口。
與此同時,臺軍內部也面臨裝備陳舊、兵力不足、戰略方向模糊等困境。盡管美國持續提供軍事援助,但臺灣是否具備長期“守衛”的能力,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正因如此,軍事上的“按兵不動”并不意味著戰略上的“無所作為”,更不能簡單解讀為“被美元束縛手腳”。各位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